医生微博开“微处方”惹麻烦遭索赔 微博问诊路

生活常识 2025-04-16 19:08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医生原本是好心,经不住患者的哀求,在微博上开出了一张“微处方”,然而一个月后果不其然,患者病况加重反而怪罪于医生。近日南京的张医生因此遭受困扰。

张医生是某医院中医内科的专家,一直以来,他在微博上热心解答患者咨询。面对网友五花八门的问题,如“头痛怎么办”、“我怀疑我阴虚,怎么补?”等,张医生常常感到无奈。医学的复杂性使得一个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无数可能性,如头痛可能只是小感冒,也可能是严重的疾病如脑血管病、脑肿瘤等。胡乱吃药可能引发严重后果。而从中医角度看,许多看似类似的症状其实差异很大,需要仔细辨别。

张医生的郁闷来自于一个患者在微博上的求助。对方资料提供得相对详细,又一直苦苦哀求,于是张医生开出了一张“微处方”。然而一个月后,患者找上门来,声称病情恶化并怪罪于张医生。这样的纠纷让医生们倍感压力。

尽管微博上看似方便的问诊服务引发争议,但现实情况是越来越多的医生选择在微博上接受咨询。据统计,江苏省和南京市医疗机构中副高以上医生开设微博的有多人,粉丝超过5万人。微博已成为医患交流的重要平台。卫生部对于微博看病持谨慎态度,并禁止医务人员通过微博进行诊疗活动。这是因为微博上的信息有限且可能存在误导,医生无法全面准确地判断病情。这也涉及到了医生的执业范围和法规问题。

专家指出,“微博问诊”虽然方便,但存在风险。在网络上医生无法面对患者,患者的表述也可能不准确。而且微博本身的字数限制也使得医生难以全面了解病情。专家建议患者在微博上咨询时,应提供相关检查结果的照片或视频等资料,以便医生更准确地了解病情。对于复杂的病情,患者还是应该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对微博传播知识持肯定和鼓励的态度,但也强调不能通过微博进行诊疗活动。医生们在微博上传播知识、解答疑问的也必须遵守相关法规和执业规范。患者在享受这种便捷服务的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正确看待和使用微博上的医疗信息。观点重塑:微博问诊的风险与保障缺失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微博问诊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求助方式。虽然这种方式看似方便,但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微博上的医疗咨询,由于缺乏面对面的诊断与检查,极易出现误诊、误导的情况。一旦出现问题,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都可能受到威胁。那么,这种微博上的医疗咨询,求医者能否得到应有的保障呢?

针对这一问题,资深律师何晓燕明确表示,微博上的医疗行为如果没有正规的医院与行医资质,就不能被视为正规的医疗服务。最多只能算作一种咨询、导医的行为。这些行为大多数是非官方、个人性质的,既不收费,也没有形成任何合同关系,因此并没有服务的义务。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求医者需要自行承担风险和后果。

传统中医强调望闻问切,西医也需要通过各种生化、物理检查来下诊断。而微博问诊仅仅依靠140个字或者简单的交流,真的能准确诊断病情吗?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金陵晚报为此推出“微博真能看病吗?”系列报道,深入调查这一现象背后的真相。

在面对健康问题时,我们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微博问诊虽然方便,但不能替代传统医疗。面对健康问题,最好还是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诊断。而对于微博问诊,我们应该理性看待,既不能盲目信任,也不能一概否定。在缺乏有效保障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多的和尝试,寻找更好的方式来满足公众的健康需求。和相关机构也需要加强监管,确保互联网医疗的健康发展。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