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书圣称号从何而来?是皇帝封
“书以人传”,书法作品的风格最终呈现为书法家个人情性、品格的自然流露。书法家通过不断研习古代碑帖,心慕古人风范,这一行为在个人的人格塑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有许多书法家通过传承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唐太宗李世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王羲之是中国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唐太宗对王羲之的偏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智永禅师的传承弟子辩才手中巧取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后,更是将其推上了“书圣”的宝座。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不仅命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人按原墨迹“临摹”复制,使之得以广为传播,还以“双勾填墨法”复制王羲之的墨迹,这一方法技术要求极高,精准者与真迹几乎无差别。唐太宗还将王羲之的字集字翻刻刊行于世,使得王书成为各书法大家争相学习的经典。
除了临摹和复制,唐太宗还将王羲之的书法集字成碑,如《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怀仁法师以集王羲之的书迹方式编辑而成的《集王羲之圣教序碑》是书法史上的首创,此碑的集字均由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中直接摹出,展现了王羲之书法妍美的风韵。
唐太宗还学习书法,以虞世南为师,但更多得自王羲之书法意趣。他的书法在历代帝王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唐太宗不仅对王羲之的书法情有独钟,他的书法成就也影响了后世许多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风格,还展现了他的个人情性和品格。
唐太宗对王羲之的偏爱和推崇,不仅使得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和欣赏古代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他的智慧和眼光,使得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对于推动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书法历史的浩瀚长河中,唐太宗的书法成就一直受到后人的高度关注与细致评价。关于唐太宗的书法艺术,历史上著名的评论家张怀曾在《书断》中有所阐述。他用一种富有魅力的语言描述了唐太宗的书法之美:“翰墨之妙,资以神助,开草、隶之规模,变张、王之今古。”尽管这些赞誉之词充满了夸饰,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张怀对唐太宗书法艺术的极高评价。
窦在《述书赋》中的评价更为客观。他认为唐太宗在集大成于王羲之书法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窦的笔下,唐太宗的书法艺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虽蹑闾井而未登阶陛,质讵胜文,貌能全体,兼风骨,总法体。”其中提到的“风骨”二字,是魏晋时期文论和画论中常用的词汇,用于形容人物顽强品格和刚正气质。窦用这个词来形容唐太宗的书法,意在强调其书法中的骨力,即书法的气势与力度。
这种骨力,正是唐太宗对书法美学的独特理解。他在《论书》中明确指出:“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尔。”这种对骨力的追求,体现了唐太宗在书法艺术上的自我超越。他虽受到王羲之、虞世南等书法大师的影响,但他的书法仍独树一帜,具有自己独特的风骨。这种风骨不仅体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上,更体现在他作为一个帝王的身份上。他的书法艺术,无疑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他的书法成就,不仅在当时无人能及,而且在整个帝王历史中也是罕见的高水平。他的书法艺术,如同他的政治成就一样,都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唐太宗的书法艺术在后世评价中备受推崇。他的书法作品及其独特的艺术观点,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和启示。他的书法艺术不仅是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现代书法艺术的重要源泉。他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贡献,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