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小金库达三千万银两 最后竟
在官场之中,“小金库”几乎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无论是地府还是皇宫大内,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这种为部分特权人士提供方便的私人基金。这些“小金库”滋长了众多腐败现象,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并导致了国家财产的流失。
在清代,地方的“小金库”非常公开。地方官的正俸和养廉银是固定的,但他们的“小金库”却因人而异,视官员的权限和搜刮能力而定。比如一个知县,他的“小金库”至少有大几千两银子,主要来源于牛羊税、驿站费以及税契等。
《清稗类钞》中还有关于南宫县和陕西督粮道“小金库”的具体记录。南宫县的“小金库”每年万两以上,而陕西督粮道的“小金库”一年更是三四十万两银子。这些巨额的“小金库”除了用于请客、送礼、打点官场之外,其余的都归地方高官所有。
清代的地方总督和巡抚都有关税、盐务津贴,这也是他们“小金库”的重要来源。在两江总督任上的官员,虽然不许收下属的贵重礼物,但盐运司送的“缉私经费”、几个海关送的“公费”,他是照收的。正如张集馨所说,地方官场都有“小金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俸禄的微薄、吏治的腐败、官员的贪婪和京官的索贿等。
晚清的军队也有“小金库”。淮军和北洋新军就是典型的例子。淮军的“小金库”每年积存大量银两,这些银两被直隶总督提用。当李鸿章去世时,淮军的“小金库”里还有五百余万两银子,这笔钱被用来扩充新军。
这些“小金库”的存在,无疑为特权阶层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加剧了官场的腐败和百姓的负担。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并寻求有效的措施来杜绝这种现象,以保障国家的财产不被流失,保障百姓的利益不受侵害。
这些“小金库”是权力与贪婪的产物,是官场腐败的见证。要根治这一问题,必须从制度入手,加强监督,严惩腐败,让官场回归清廉,让国家财产真正用于百姓福祉,而非滋养特权阶层的私欲。在晚清的历史长河中,军队与皇室的财政现象引人深思。军队的各级军官,似乎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一种隐秘的行为苛扣士兵的军饷,将其纳入个人或团体的“小金库”。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也是当时清军战斗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庆亲王奕掌权时,王府的开销巨大,远超其俸禄所能承担的范围。于是,北洋新军的“小金库”成了填补这一财政缺口的途径。而袁世凯则巧妙地将这部分资金用于进贡庆亲王,从而赢得了其信任和重用。这种风气甚至蔓延到了铁良那里,他也通过设立“小金库”提升自己的地位。
在另一方面,晚清皇宫的“小金库”更是崇洋之风盛行。皇室财政实际上是一种广义上的“小金库”,独立于财政之外。每年的拨款不断增加,户部岁奉孝钦后的银两更是“小金库”之外的又一来源。而慈禧太后的“小金库”更是达到了惊人的数额,有传闻称其有数亿两白银,这些钱财最终的下落众说纷纭。
隆裕太后也仿效慈禧设立自己的“小金库”,虽然数额相对慈禧来说较小,但也有理财头脑,将钱存入外国银行赚取利息。在清朝覆灭之际,她的“小金库”也面临了巨大的风险。
这些“小金库”的存在,反映了晚清时期财政制度的混乱和腐败。这些隐秘的财政系统不仅使得无法有效管理和使用资源,也为各种腐败和贪污行为提供了土壤。这些“小金库”也反映了当时权力斗争和利益交换的复杂现象。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无论是军队还是皇室,都在以各种方式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这种现象无疑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不稳定。
晚清时期的“小金库”现象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问题,它揭示了权力、腐败和财政制度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隐秘的财政系统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秩序,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