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细菌性痢疾是怎么引起的

生活常识 2025-04-02 18:02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一、病因

痢疾杆菌是导致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体,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这种细菌是革兰阴性菌,需要氧气生存,它没有鞭毛、不能运动,也没有荚膜和芽孢。它的大小约为1~3μm。这种细菌在水中可以存活5~9天,食物中可以存活长达十天,并且对阳光非常敏感,一般在阳光下暴露30分钟后就会死亡。高温和消毒剂,如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漂白粉、过氧乙酸、石灰乳、来苏水等,都可以有效地杀死这种细菌。

痢疾杆菌可以根据菌体O抗原结构的不同,分为A、B、C、D四个群体,共有47种血清型(包括亚型)。每个群体的特性也有所不同,例如A群志贺痢疾杆菌不发酵甘露醇,没有鸟氨酸脱羧酶等。

近年来痢疾杆菌的流行情况也在不断变化。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志贺菌群中的A群体是主要流行菌,但现在已经几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B群和D群,它们在不同的地区和年龄段中呈现出不同的流行趋势。痢疾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也在不断提高,但不同地区的耐药性也有所不同。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药物敏感试验来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

二、发病机制

细菌性痢疾的发病与痢疾杆菌产生的内外毒素有关。所有痢疾杆菌都能产生内毒素,内毒素会引起发热、毒血症状以及不同程度的全身中毒症状。而外毒素则会加重病情,引起典型的志贺菌中毒症状。这些内外毒素共同作用,破坏了肠道粘膜的完整性,导致典型的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的临床表现。在治疗细菌性痢疾时,除了使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外,还需要注意减轻肠道炎症和修复肠道粘膜的损伤。痢疾杆菌是一种能引发普通和中毒性痢疾的细菌。对这种细菌血清的识别,对于追踪感染源头、理解传播路径、预测病情发展以及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至关重要。

痢疾杆菌具有强大的耐酸性,能抵抗胃酸的侵蚀,顺利穿越胃部,进入肠道。一旦进入肠道,在肠液碱性环境中,这些细菌会迅速繁殖。它们会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并在其中滋生,然后蔓延至固有层,引发结肠炎症反应。大部分痢疾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只有少量会到达肠系膜淋巴结,但很快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消除,因此痢疾杆菌败血症极为罕见。

除了结肠组织的炎症,痢疾杆菌还会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在固有层微循环障碍的影响下,上皮细胞可能变性坏死,形成浅表溃疡。这些溃疡会导致腹痛、腹泻、内急后重等症状,同时可能出现粘液、脓血便。

急性细菌痢疾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整个结肠的炎症,尤其是乙状结肠和直肠最为明显。严重时会涉及回肠下段。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充血水肿期、溃疡形成期和溃疡愈合期。在溃疡愈合期,随着治疗和人体抵抗力的增强,炎症逐渐消散,溃疡开始愈合。

慢性细菌痢疾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直肠、乙状结肠,其次是结肠和回肠下段。肠粘膜水肿增厚,形成溃疡。这些溃疡常常反复出现,有时愈合不完全,可能形成疤痕或息肉。在某些情况下,疤痕组织收缩甚至可能导致肠腔狭窄。

痢疾杆菌的感染力不容小觑,其引发的病理变化复杂多样,包括从急性到慢性的不同阶段和症状。了解这些变化对于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痢疾至关重要,也让我们对痢疾有更深入的认识。

上一篇:12.13是什么纪念日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