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肺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腺病毒肺炎:病变与病程的细致描绘
病变描述:
腺病毒肺炎的主要病变表现为病变性或融合性坏死性肺浸润和支气管炎。肺炎实化可能占据一片肺叶的全部,最常见于左肺下叶。在肺切面上,可以看到由黄白色坏死组成的管状样品被挤出。镜检中,病变以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周围炎为中心,炎症常进展为坏死,充满管腔,并伴有支气管周围肺泡腔的渗出物。这些渗出物主要是淋巴、单核细胞、浆液和纤维素,有时伴有出血,但中性白细胞较少。支气管或肺泡上皮在炎症区域的边缘增生,形成核内涵体,其大小与正常红细胞相似,境界清晰,染色偏酸性或嗜两色性。
临床特征:
根据1959-1963年的病毒学证实,北京245例3、7型婴幼儿腺病毒肺炎具有以下临床特征。
症状:
1. 潜伏期:3-8天。通常会出现快速发烧,体温可能在1-2天内上升至39℃以上。大多数孩子的呼吸困难和发绀始于第3-6天,并逐渐加重。重症病例可能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喘息和嘴唇指甲发紫。
2. 神经系统症状:发病后3-4天,孩子可能出现嗜睡、抑郁等,有时伴有易怒和交替性抑郁。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半昏迷和抽搐。
3. 循环系统症状:面色苍白是常见症状,严重者面色发灰。心律增快,严重时可能超过每分钟160次。还可能伴有肝脏肿大。
4. 其他症状:包括卡他性结膜炎、红色丘疹、斑丘疹等。
X线检查:
X线形态与病情和病期密切相关。早期表现主要为肺纹理增厚模糊。随着病情的发展,肺实变多发生在发病的第3-5天,可能出现不同大小的片状病变或融合性病变。与大叶肺炎不同的是,该病的病变并不局限于某种肺叶。大多数病变通常在第一位8-14天后被吸收。
病例展示:
有一个3岁的女孩,持续高烧咳喘8天。经过咽拭子分离,确认为Ⅶ型腺病毒。X线胸片显示右肺门增密,两肺内带纹理增厚,右肺内带片状阴影。两侧肺部透明度显著增加,表现为严重的肺气肿。
病程:
在康复的早期阶段,患者大约在发热的第10至15天开始退热。退热过程有时会突然发生,有时则逐渐消退,两种情形各占一半。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突然退热后,仍有可能出现短暂的发热余波,这需要1到2天的时间才能完全平息。肺部病变的恢复过程尤为漫长,可能需要1至4个月的时间。如果在一个月后肺部病变仍未吸收,很可能出现肺不张的情况,长远来看,可能会发展为支气管扩张。
我们对3、7型腺病毒肺炎进行了长期(1至5年)的随访观察,发现其中有30.1%的患者出现了慢性肺炎、肺不张和少数支气管扩张的情况。在另一项对109例3、7、11型腺病毒肺炎的长期随访中,通过X线平片检查,发现45.3%的患者存在肺间质增厚、纤维化和慢性支气管炎的迹象。有3.8%的患者表现为慢性肺炎和支气管扩张各占一半。
对于学龄前和学龄儿童的腺病毒肺炎,一般表现为轻度病症,常见持续高烧,但呼吸和神经症状并不严重。当麻疹并发或继发性腺病毒肺炎时,病情会突然恶化,所有症状都会加剧。
我们观察的34例(时间跨度为1964至1980年)的11型腺病毒肺炎的临床表现与3、7型腺病毒肺炎相比,并没有显著差别。但在重症和死亡病例方面,它与3型相似,且明显少于7型。对于婴儿腺病毒肺炎(特指1至5月的婴儿),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多数病例表现为低度或中度发热,热程短,没有明显的肺实变体征。胸片检查通常显示小阴影为主。相较于六月龄以上的婴幼儿,其神经症状相对较少且较轻。在早期诊断时,常常难以将其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或副流感病毒肺炎区分开来。
在诊断方面,我们主要根据流行情况结合临床诊断来进行分析。典型婴幼儿腺病毒肺炎早期与一般细菌性肺炎的区别在于:多数病例发病时持续高烧;抗生素治疗无效;容易伴随嗜睡、抑郁等神经症状;肺部体征出现较晚且病情进展迅速;白细胞总数偏低;X线检查显示肺部片状阴影。在疾病流行季节,对于出现严重肺炎的婴儿,如果X线检查结果与血象相对一致,我们可以进行初步诊断。通过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特异性IgM测量等方法可以快速诊断病毒类型。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常规咽拭子病毒分离和双血清抗体检查更适合在实验室进行详细的审查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