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该如何治疗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疾病,常常与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多发于男性和绝经后的妇女。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虽然治疗心肌梗死的手段愈加丰富,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仍是治疗的关键所在。以下是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概述:
一、入院前的治疗
大约三分之二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送往医院前已死亡。缩短病情到住院的时间并进行积极治疗至关重要。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应在发病后立即进行就地抢救。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快转送至医院继续治疗。在转运过程中,救护车应配备监测设备,以确保病情变化的及时监测和处理。
二、监测和一般治疗
1. 休息: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以防不良刺激。
2. 吸氧:最初2至3天,通过鼻管或面罩进行间歇或连续吸氧。
3. 监测措施:应监测心电图、血压和呼吸,必要时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密切观察病情,为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提供依据。确保患者安静休息。
4. 护理措施:第一周患者需要完全卧床休息,加强护理。护理人员需全心全意照顾患者,协助完成饮食、洗漱、翻身、如厕等基本需求。患者饮食宜消化、少脂肪、少产气、限制钠摄入,保证充足的热量和营养。保持大便畅通,避免用力排便。第二周起,患者可逐渐离床活动。
三、缓解疼痛
可采用药物治疗以缓解疼痛。如肌肉注射或皮射。也可试用硝酸甘油或二硝酸异山梨醇。近年来,有人提出使用β美托洛尔等阻滞剂,认为其有助于改善预后。但需注意密切注意血压、心率和心功能的变化。
四、再灌注心肌
为恢复心肌灌注、挽救濒死心肌或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应使用溶解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药物。适用于发病时间短且符合特定条件的患者。具体可选用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以及甲氧苯基化纤酶原链激酶复合物等药物。在溶栓过程中,需密切注意出血倾向。
心肌梗死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全面的治疗以及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患者及家属应密切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遵循医嘱,以期早日康复。溶血栓药物在冠状动脉治疗中的应用
在针对冠状动脉的治疗中,溶血栓药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病情后,注射硝酸甘油2000μg以扩张血管。接着,根据具体情况,注入不同剂量的尿激酶、链激酶或rtPA等溶血栓药物。这些药物的注入速率和剂量根据血管再通情况调整,总体目标是使阻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恢复血液流通。尽管这种方法疗效显著,且用药量相对较小,但由于需要依赖造影设备和技术,准备及操作过程可能会耽误用药时间,因此静脉给药方法应用得较少。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溶血栓药物后,阻塞的冠状动脉再通率平均为75%左右。对于未再通的血管,PTCA(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进一步扩大和再通。近年来,有人主张直接使用PTCA,在不使用溶解血栓的药物的情况下,冠状动脉再通率可达到90%。
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方案。
1. 室性心律失常:主张在心肌梗塞发病后立即肌肉注射利多卡因,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对于频繁的室性过早搏动或室性心动过速,首先进行利多卡因静脉注射,控制后用利多卡因静脉滴注维持。若情况稳定,可考虑口服多种药物如美西律、普鲁卡因酰胺等。发生心室颤动时,应立即进行电除颤并使用其他心脏复苏处理。
2. 房间传导阻滞:对于第三度和第二度Ⅱ型房间传导阻滞,采用临时人工心脏起搏治疗。若传导阻滞持续,可能需要埋地起搏器作为永久应用。对于第一和第二度Ⅰ类型房间传导障碍,可根据患者情况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阿托品等药物。
3. 慢性心律失常:可选用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近年来,人工心脏起搏器也成为一种选择。
4. 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可选用β阻滞剂、洋地黄等药物。当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使用同步直流复律器或人工心脏起重复律。
5. 心脏停搏: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摩、人工呼吸和心脏复苏处理。
治疗心肌梗死的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避免不良生活方式,保持积极态度,配合医生的治疗。祝愿所有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