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治疗血吸虫病的常规方法
一、杀虫治疗的新篇章
自国内成功合成抗血吸虫新药吡喹酮以来,过往的药物治疗逐渐被其替代。硝硫氰胺虽仍保留在某些地区,但其主要用途已转向牲畜血吸虫病的治疗。
吡喹酮,一种异喹啉吡嗪酮的结晶粉末,无色无臭,性质稳定,易溶于氯仿和二亚啶。口服后,它迅速从肠道吸收,并在两小时内达到浓度高峰。药物首次通过肝脏时,被称为肝脏效应。在一天之内,它就从尿液中排出。
吡喹酮是一种广谱抗蠕虫药,对日本、曼氏和埃及血吸虫都有良好的疗效。特别是对于日本血吸虫,该药能使虫体迅速“肝移”。其对于儿童的疗效稍逊。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吡喹酮主要影响血吸虫成虫体的皮层结构,导致昆虫体出现肿胀、泡沫和溃疡等损伤。
数百万例各期血吸虫病患者接受吡喹酮治疗后,效果显著。对于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吡喹酮治疗后的粪检阴转率高达90.9%。对于慢性和晚期患者,疗效更是高达95.9%。治疗方法包括:
急性血吸虫病:总剂量为120mg/kg(体重超过60kg者按60kg计算),分四次服用。住院治疗更为适宜。
慢性早期患者:一般采用现场集中服药的方式。推广的总剂量为60mg/kg,分两次服用。对于个别年老体弱的患者,剂量需酌情减少。
晚期患者:由于病程复杂且伴有多种并发症,药物剂量和疗程需个别化,住院治疗为佳。研究发现,慢性与晚期患者服用吡喹酮后的药物代谢有所不同,需适当调整剂量。
吡喹酮的副作用通常轻微且短暂,无需特殊处理即可消退。部分患者出现神经反应、胸闷、早搏等较为常见的副作用。对于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较高。
硝硫氰胺及其衍生物为橙色晶体粉末,主要用于治疗各期血吸虫病。其吸收与剂型颗粒大小密切相关。口服药物后,主要从肠道吸收,并进入肝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部分药物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
二、各期血吸虫病的治疗策略
对于各期血吸虫病的治疗,主要策略如下:
急性血吸虫病:短期住院治疗,酌情静脉补液,无需添加皮质激素。吡喹酮的剂量和服用方法如前述。
慢性血吸虫病:以病原体治疗为主,首选吡喹酮,多提倡现场集中药物治疗。
晚期血吸虫病:采取综合措施,包括中西医结合、内外科结合、病原体治疗与对症治疗。
三、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
患者需卧床休息,摄取营养丰富的食物。必要时,可进行静脉输液或少量输血。对于巨脾类型的患者,如脾功能明显亢进、消化道出血史顽固、腹水内科治疗效果不明显等,可考虑脾切除术。脾切除术能降低门静脉压力,防止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改善全身状况。
在现代医学领域,针对疾病的处理方式呈现多样化和精准化的特点。对于某些特定情况,采用脾切除术结合网络腹膜固定术的方式逐渐增多。当周围出现广泛的粘连时,我们通常会选择脾动脉结扎,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脾肾静脉分流术主要应用于反复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以此达到止血和缓解病情的目的。
对于血清白蛋白低于某一特定数值(具体数值需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总胆红素超过一定范围的患者,我们在术前会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准备,以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避免诱发肝昏迷等严重并发症。这类患者往往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营养补充和调整,保持身体状态的稳定。
针对腹水问题,除了常规的饮食调整(低盐、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和复合维生素B)外,我们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考虑使用安氢等药物进行治疗。在必要时,也会考虑使用利尿剂等辅助手段,如舒通、快速尿液等,以帮助患者缓解病情。
对于侏儒症的治疗,手术也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经过杀虫剂治疗后,患者的生长发育状况往往会有显著改善。脾切除术对促进生长发育也有很好的效果。在特定情况下,还会考虑使用性激素和甲状腺制剂进行短期、间歇性的辅助治疗。
针对疾病的治疗策略是多元化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定制。在这个过程中,医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最安全、最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