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衰竭治疗的注意事项
针对急性肝衰竭这一高病死率的疾病,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对肝脏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以最大程度避免其发生。
一、病因治疗:
1. 对于由HBV、HCV、HDV等肝炎病毒引起的疾病,可使用抗病物干扰素进行治疗,特别是在重叠感染、肝炎病毒早期或病程缓慢的情况下。
2. 若是由药物导致的疾病,则应停用相关药物。
二、免疫调节:
可以使用胸腺肽等免疫增强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不宜使用。具体用法为,日常将6~20mg的药品加入10%葡萄糖液250~500ml中,进行缓慢静脉滴注,每天一次,每隔30天为一个疗程。
三、胰高糖素-胰岛素疗法(GI治疗):
该疗法的原理是促使肝细胞坏死并促进肝细胞再生。具体用法为,将胰高糖素1mg和胰岛素10U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中,进行缓慢静脉滴注,每天1~2次。结合以支链氨基酸为主的制剂,疗效更佳。一个疗程为2~4周。
四、治疗肝性脑病:
对于肝性脑病的治疗,可以使用14-氨基酸800或6-氨基酸520。前者适用于肝硬化肝性脑病,两者均含有支链氨基酸,不含芳香族氨基酸。用法为每次使用6-氨基酸520250ml,一天两次,与等量10%葡萄糖液及L-乙酰谷氨基酸500mg串联后缓慢滴注静脉。直到患者神志清醒后减半,直至完全清醒,疗程为5~7天。Sohamine或Freamine等药物也含有酪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等成分,可促进肝性脑病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避免使用VitB6与左旋多巴和卡多巴共用,以免影响疗效。
五、并发症治疗:
1. 脑水肿:预防脑水肿至关重要。一旦出现膝反射亢进、踝阵挛或锥体束征阳性等症状,应立即进行治疗。脱水剂如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是首选治疗方法,需快速静脉滴注。可配合使用地塞米松以增强疗效。
2. 出血防治:补充凝血因子、使用H-2受体阻断剂、降低门脉压力、使用凝血酶等方法均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出血。
3. 感染防治:加强口腔和皮肤护理,严格消毒隔离,防止呼吸道感染。对于内毒素血症和细菌感染,应选用对肝肾无毒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六、肾衰竭治疗:
肾衰竭的死亡率高,因此预防至关重要。需控制液体入量,避免使用损害肾的药物。根据血气分析和电解质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针对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等问题,以及低钠血症、低钙、低镁、低钾血症等,需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肝细胞生长因子疗法(HGF):
一项涉及多个研究中心的联合研究报告显示,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或前列腺素E1,以及结合传统中医治疗方法,针对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种治疗策略下的病死率较过去明显降低,这一积极的变化可能得益于早期诊断技术的提升、综合支持疗法的加强以及细致的护理。
近年来,HGF在肝病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许多肝病患者的血清HGF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同时HGF受体与c-met基因(癌基因的一种)的激活也备受关注。尽管关于是否应给予大剂量外源性HGF尚待深入研究,但其潜在的治疗价值已然引起广泛关注。
关于暴发性肝衰竭的预后,存活率因患者年龄、健康状况及病因而异:
1. 对于因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或甲型肝炎引起的年轻患者,存活率可达50%,显示出相对较好的生存前景。
2. 对于40岁以上因某些药物导致的肝衰竭以及肝炎患者,其存活率可能低于10%,表明预后较差。
3. 对于病情严重、预后不良的患者,肝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进行原位肝移植后,病死率可降低到20%-30%,而1年生存率则可达到55%-80%。
对于预后不良的患者,肝移植是及时挽救生命的关键。当患者出现明确的肝移植指征时,如肝功能持续恶化、出现严重并发症等,应尽快进行肝移植手术。肝细胞生长因子疗法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肝移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HGF及其相关机制,有望为肝病治疗带来新的突破和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