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早期识别上消化道大出血至关重要。若上消化道出血引发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症状,需警惕中毒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出血性休克。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和直肠检查有助于发现尚未呕吐或排便的血液,以尽快确定诊断。
区分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呕血和黑粪至关重要,需排除鼻出血、拔牙等引起的咽血,以及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疾病引起的咯血。口服某些食物或药物也可能导致粪便变黑,需识别真正的上消化道出血。
出血量的估计基于临床表现,特别是血压和脉搏的动态观察。失血程度可根据患者血红细胞的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的积累来评估。
出血的病因和部位诊断需综合考虑病史、体征及特殊诊断方法。长期规律性上腹痛可能是消化性溃疡的征兆,并在急诊或早期胃内镜检查中发现出血灶。伴有特定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则可能出现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针对特殊病史和体征,应考虑相应的病因。
近年来,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取得显著进展。除传统的X线钡餐或长期灌溉检查外,内镜检查已广泛应用于诊断。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显像等先进方法也有助于发现活动性出血的部位。
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的性质、部位、失血量与速度,与患者的全身情况也有关系。急性大出血多为呕血,慢性小出血则表现为粪便潜血阳性。出血方式和周围失血性循环衰竭的表现是诊断上消化道大出血的重要线索。
早期识别、准确估计出血量、明确病因和部位诊断以及观察临床表现是诊断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关键。及时的治疗和干预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在出血的边缘,生命在挣扎。患者首先可能会经历头晕、心悸、恶心等前驱症状,伴随着强烈的口渴感,甚至可能出现晕厥。由于血管收缩和血液灌注不足,皮肤呈现灰色,湿冷无比。甲状腺床被按压后,苍白状况长期无法恢复。静脉的状况也不容乐观,体表静脉往往萎缩,静脉充盈不良。身体的疲劳和虚弱感渐渐袭来,精神也开始萎靡不振,易怒,反应迟钝甚至意识模糊。对于老年人来说,本就存在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老年基础疾病,即使出血量不大,也可能导致多器官衰竭,增加死亡的风险。
接下来,我们要谈论的是氮质血症。它分为肠源性、肾性和肾前性氮血症三种类型。想象一下,当大量的上消化道出血后,血液蛋白分解产物被肠道吸收,导致血液中氮的含量升高,这就是肠源性氮血症。肾前性氮血症则是由于肾血流暂时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和肾排泄功能降低导致的。而肾性氮血症则更为严重,可能是由严重持久的休克引起的肾小管坏死(急性肾衰竭),或是失血加重了原有肾病的肾损伤。患者可能会出现尿少或无尿的状况。当出血停止时,氮血症可能会持续数天,即使补充血容量和纠正休克后,血尿素氮也无法立即恢复正常。
大量出血后,患者往往会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这可能是由于血容量减少、贫血、周围循环衰竭等因素导致的体温调节中心的功能障碍。在分析发热原因时,还需注意寻找其他因素,比如是否有并发性肺炎等。
当消化道出血量超过血容量的四分之一时,身体的代偿功能开始启动。心脏排出量和舒张期血压显著下降,这时体内会释放大量的几茶酚胺,以增加周围的循环阻力和心率,努力维持各器官的血液灌注量。除此之外,激素分泌和造血系统也得到了相应的补偿。如醛固酮和垂体后叶素分泌增加,尽量减少组织间水分流失,恢复和维持血容量。如果仍不能补偿充足,就会刺激造血系统,血细胞增殖活跃,红细胞和网络细胞增多。生命在挣扎,也在努力自我挽救,这是一场无声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