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障碍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深入探索品行障碍的源头与发病机制
在探寻品行障碍及其严重类型的背后原因时,我们发现这是一个涉及众多层面的复杂问题。尽管历经70多年的研究,对于其确切原因,学界仍众说纷纭,未能达成一致结论。
少年反社会行为既涉及到个体的生理素质,又涵盖了少年的心理和社会特征,还受到家庭、社会等多重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大多数研究者倾向于多因素综合论,认为品行障碍的成因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系,其中包括生物、社会、家庭、个体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本症的原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社会文化、道德教育、政治经济、家庭学校等多方面消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发病机制方面,生物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品行障碍与儿童期的颅脑外伤、围产期损害等有密切关系。例如,D.O.Leuis等学者的研究指出,少年社会行为与上述因素存在明显的联系。除此之外,遗传因素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临床观察发现,父母有反社会行为或犯罪记录者的子女,其行为问题显著增多。尽管区分遗传与后天环境的不同作用存在困难,但寄养子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如生父是罪犯,其子若是寄养在他人家庭长大,其犯罪行为与生父的关联性仍然较高,但与养父无关。这进一步证明了遗传因素在少年犯罪中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攻击性被视为品行障碍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心理特质如冲动性、寻找刺激行为一样,与品行障碍的发生有着内在的生物学联系。例如,某些具有暴力行为的少年犯的研究显示,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异常的脑电图表现,这被解释为大脑发育成熟缓慢的迹象。
另一组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寄养子女及其家庭进行了深度研究。他们调查了那些在出生后就与亲生父母分离,被寄养在其他家庭的孩子们。这项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亲生父母的犯罪或违法行为竟然与这些孩子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存在关联。更让人震惊的是,当这些孩子被寄养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时,他们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反社会性人格障碍(Cadoret 和Stewart,1991)。这样的研究结果不仅适用于寄养家庭,同样在非寄养家庭中也有着类似的发现,遗传因素在品行问题的形成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除此之外,研究者们还对个体的精神生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针对那些具有冲动、攻击性、反社会行为的个体。他们的关注点在于单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HT等。研究发现,这些神经递质及其代谢酶在个体的行为调节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在成人中,5-HT水平的降低与攻击行为、暴力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脑脊液中5-HT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醋酸的含量低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破坏性行为障碍,包括ADHD、对立违抗障碍和品行障碍等。
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HT系统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行为,还与环境及其调节息息相关。Quay(1988)引用了Gray(1982, 1987)的行为促进系统(BFS)和行为抑制系统(BIS)的理论,为我们理解儿童行为提供了有力的依据。BFS是一个广泛的行为系统,它促进行为主动适应环境,并在中脑多巴胺系统内得到整合。BIS则通过比较现实环境和期望行为来发挥作用,当不适当行为出现时,它会抑制BFS。这两种系统的平衡状态对个体行为的适当发展至关重要。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主要的影响因素:
我们要谈论的是家庭氛围的严重不和谐。想象一下,一个家庭长期处于争吵和矛盾之中,就像一座破碎的家园。家庭主要成员的暂时或持久性的分离,甚至离婚,单亲家庭等,都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困扰。美国学者Glueck的研究发现,少年犯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破裂家庭。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家庭结构的影响并非如最初想象的那么显著,它与其他多种因素如种族、性别、犯罪类别等交织在一起。
接下来,缺乏爱的、温暖的亲子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在没有父母之爱的环境中长大,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关系的确立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各国的研究结果都强调,缺乏亲密的亲子关系与孩子未来的犯罪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例如,Mccord等人的研究发现,生长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中的男孩子,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父母的监督缺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放任孩子的日常活动,不加限制或管束,可能会导致孩子失去对行为的约束。中国对少年犯罪原因的调查研究表明,缺乏家庭和学校管束的少年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父母的管教方式也是关键。过分严苛、粗暴的管教态度,如过严的惩罚和体罚,已经被国内外学者公认为是品行障碍和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不仅如此,父母在教育上的不一致或者偏袒,甚至过分娇惯和保护,都可能产生反社会行为。
除此之外,不良的社会交往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周围人的行为、媒体宣传内容等都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行为。违法犯罪少年可能会受到坏伙伴、朋友或者媒体中暴力镜头的影响,产生违法动机和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多人口家庭、家庭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低下、家庭成员中有罪犯等因素也会对少年违法犯罪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
这些家庭环境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虽然社会因素在成因上总是起主要作用,但归根结底,这些因素都是通过个体的生理-心理机制,也就是通过个体大脑的物质过程,才形成个体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心理与行为障碍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帮助这些孩子走向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