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中毒性肾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生活常识 2025-03-31 16:02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一)病因

抗菌中毒肾病的起源可能涉及多重因素。某些肾毒性抗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新霉素以及头孢菌素等青霉素类药物,具有直接的肾毒性作用。年龄及肾功能状态也是关键因素,老年患者和原有肾病的患者肾毒性发病率更高且更为严重。有效血容量和肾血流量的变化、感染性疾病的程度和电解质紊乱、患者肝功能状态等也会影响抗生素的肾毒性。

特别是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其引发的药物种类多样化,且呈现出混合用药的结果。自20世纪50年代起,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曾是主要诱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广泛应用,急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生率不断上升。某些病例中,药物过敏和药物肾毒性共同作用,引发急性间质性肾炎和急性肾小管坏死,甚至导致急性肾衰。据欧洲透析协会报道,药物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在急性肾衰病例中占到了44.2%,其中抗生素引起的占到了首位。

至于引发ATN的抗生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首先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的肾毒性较大,最容易引起ATN,包括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其次是β-内酰胺抗生素,如青霉素并无明显肾毒性,但某些头孢菌素则具有不同程度的肾毒性。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噻唑和磺胺嘧啶也可能引发ATN。还有一些其他抗生素如两性霉素B、多粘菌素、万古霉素等也有明显的肾毒性。

(二)发病机制

急性药物间质性肾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免疫机制。药物作为抗原进入人体,激活免疫反应,影响肾脏,而非直接对肾脏造成毒性损害。免疫机制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在此病的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病例中主要可见单核细胞浸润,这表明了细胞免疫介导机制的重要性。单克隆抗体技术证实,淋巴细胞主要是浸润的单核细胞,通过细胞介导损伤导致晚期超敏反应和T细胞直接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

体液免疫机制也参与其中。药物作为抗原进入人体产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脏,造成肾损伤。在一些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中,血清IgE水平上升,嗜碱性、嗜酸性粒细胞和肾间质浸润细胞等现象提示速发型超敏变态反应也参与此病致病。

一些药物如喹诺酮类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能通过阻止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增加生长因子等方式参与临床毒性的形成。对于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发病机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影响

在临床医学中,急性肾小管坏死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其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最常见的诱因。这类药物,如庆大霉素和新霉素,虽然具有强大的抗菌性能和低廉的价格,但其对肾功能的潜在威胁同样不容忽视。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肾毒性与其独特的药物机制密切相关。这类药物主要通过阻碍细菌蛋白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在人体内,它们会与细胞结合,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尤其是肾小管的细胞。

这种药物的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的游离氨基,使得它们具有强大的离子特性。这种特性使得药物更容易通过肾小球过滤,进入肾小管,并在此积累。庆大霉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强阳离子特性使其与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强烈的亲和力。药物进入细胞后,会破坏溶酶体的功能,导致细胞自溶、坏死甚至死亡。

具体来说,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发病机制如下:

当药物进入体内后,它们会被肾脏中的肾皮质大量吸收。这种高浓度的药物会对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直接的毒性作用。药物还会破坏细胞的渗透性平衡,使得细胞内的物质无法正常运输,导致细胞功能障碍。当细胞受到损伤时,它们会释放出各种酶和有害物质,进一步损害周围的细胞和组织。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肾毒性还与其分子结构中的游离氨基数量有关。链霉素的肾毒性较小,而庆大霉素和新霉素由于其较多的游离氨基数量,具有较大的肾毒性。药物的给药方式和剂量也是影响肾毒性的重要因素。大剂量、高浓度的药物更容易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老年人和肾功能受损的患者更容易受到这种药物的影响。在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需要特别注意患者的年龄、肾功能状况以及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也可能增加药物的肾毒性风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肾毒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发病机制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药物的作用机制,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上一篇:目前我们国家癫痫的具体分类是什么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