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生活常识 2025-03-30 16:12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一)探寻伤寒沙门菌的奥秘

自1884年以来,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一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关注。这种病原体首先在德国被分离出来,并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伤寒沙门菌属于沙门菌属的D群体,呈现短杆状,革兰染色呈现阴性。其周身环绕着鞭毛,赋予它动力,同时没有荚膜和芽孢。

伤寒杆菌能够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形成中等大小的菌落。它能够分解葡萄糖,但不分解乳糖、蔗糖和鼠李糖,产酸不产气。这种细菌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中更容易生长,显示出其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能力。伤寒杆菌的生命力极为顽强,能够在水中存活2到3周,甚至在粪便中存活1到2个月。它能抵抗低温,在冰冻环境中也能存活数月。

伤寒杆菌并非无所畏惧。它对阳光、干燥、热量和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阳光直射几个小时后就会被杀死。当加热到60摄氏度30分钟或立即煮沸时,细菌也会死亡。甚至在3%的苯酚中,它也只能存活5分钟。消毒余氯0.2~0.4mg/L的水可以迅速消灭这种细菌。值得注意的是,伤寒杆菌只感染人类,并在食物(如牛奶)中生存,甚至繁殖。

伤寒杆菌不产生外毒素,但在细菌裂解时释放的内毒素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感染人类后,伤寒杆菌会诱发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通过肥达反应检测得到。从伤寒患者新分离的伤寒杆菌具有Vi抗原,它能干扰血清中的杀菌效果,增强细菌的侵袭性,是决定伤寒杆菌毒性的重要因素。

(二)伤寒的发病机制

感染伤寒杆菌后是否发病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如感染的细菌数量、菌株的毒性和身体的免疫状态。活菌感染量越大,发病机会越大。伤寒杆菌的发病机制独特且复杂。

通常情况下,伤寒杆菌可被胃酸杀死,但如果入侵菌数量较多,或者胃酸防御屏障功能受损,细菌可进入小肠,并入侵肠粘膜。在小肠内,伤寒杆菌增殖并通过肠粘膜上皮细胞到达肠壁。一些病原体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细胞内繁殖,而另一些则通过淋巴管生长繁殖,然后进入血流,导致短暂的菌血症。

进入血流的伤寒杆菌很快被肝脏、、和淋巴结中的单核心-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然后,这些细菌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系统内继续繁殖,并再次进入血液循环,导致第二次严重的菌血症。患者会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全身不适、毒血症状等。随着病情的发展,伤寒杆菌会扩散到全身各个器官组织,释放内毒素,导致临床出现各种症状。在病程进入第四周后,随着人体免疫力的增强,病情逐渐恢复。但由于潜伏病变中未消除的病原体可能再次繁殖并侵入血液循环,因此有可能导致复发。

伤寒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反应形成“伤寒结节”,病变部位主要是肠道,尤其是回肠末段。整个发病机制中,内毒素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实际影响远比简单的内毒素血症复杂。病变历程揭示了一种复杂且细腻的生物学演变。它如同舞台上的一出戏,经历从初期的悄然增生,到随后的坏死、溃疡形成,最终走向愈合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如同精细的画卷般逐渐展开。

在病程的第一周到第二周,肠道淋巴组织开始增生肿胀,它们像春天的嫩芽一样,从肠道的每一寸土壤中生长出来。回肠末段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最先受到冲击,成为这一阶段的中心舞台。肠系膜淋巴结也在这时候显著增生和肿大。在其他部位,如淋巴结、、和肝窦星形细胞等,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生现象。此时的淋巴组织病变正在逐步加剧。局部营养障碍使得细胞坏死,如同秋天的落叶般脱落,形成黄色的痂。到了第三周,这些痂逐渐脱落,暴露出溃疡的真实面目。这些溃疡呈椭圆形或圆形,沿着肠道的长轴分布。如果坏死影响血管,会引发出血;如果侵入肌肉层和浆膜层,则可能导致肠道穿孔。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回肠末端的病变,由于其病变最严重,所以这一部位的症状尤为常见。到了第四到五周,溃疡开始愈合,这个过程不会留下疤痕,也不会导致肠道狭窄。光镜下检查会发现,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于溃疡底部和周围。这些巨噬细胞就像勤劳的清洁工一样,不断吞噬着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和坏死组织碎片。这些被吞噬的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伤寒肉芽肿或伤寒结节,成为了这一病症的特征性表现。

除了肠道内部的病变过程外,肠道外的器官也经历了相似的病变过程。和肝脏的病变最为明显。肿大、脾窦扩张充血等现象不断出现。肝脏也经历了肿胀、肝细胞浊度肿胀、变性等一系列变化。胆囊则出现了轻微的炎症。更为严重的是毒血症对心肌和肾脏的影响,可能导致这些器官出现浊度变化。玫瑰皮疹也是皮肤表面的一种表现,这是由毛细血管充血、扩张和单核细胞浸润导致的,可以在其中检测到伤寒杆菌。呼吸道支气管炎也很常见,可能发展为支气管肺炎或大叶肺炎。偶尔还会出现肾、脑膜、、心包、肺、中耳等部位的迁徙性化脓性病变。

整个病变过程既复杂又细致,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表现。对医生来说,深入理解这个过程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至关重要。而对于患者来说,了解这个过程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

上一篇:痛风有哪些诊治误区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