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的西药治疗方法有哪些
核心提示: 绝大多数急性肝炎具有自限性,不需要抗病毒治疗。对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适当休息是关键的。对于症状严重且出现黄疸的患者,卧床休息是必要的。饮食应以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为主,确保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若恶心呕吐影响饮食,导致热量不足,应每天补充输液以维持体能。
乙型肝炎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疾病,且具有传染性。由于日常不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不规范,很容易感染乙型肝炎。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情可能会进一步恶化。那么,如何治疗乙型肝炎呢?
常用的抗乙肝病物有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四种,各有其优缺点,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使用。药物治疗的原则是:如果病毒携带者的肝功能正常,则不需要抗病毒治疗;如果肝功能检查显示谷丙转氨酶是正常值的两倍以上,则应进行抗病毒治疗。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病毒变异,因此治疗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和乙肝病毒指标。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应加强监测,注意病情恶化。
对于急性肝炎的治疗,除了上述一般措施外,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可采用中药处方或辨证施治的方法,以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对于病程超过8周且经常复发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抗病毒治疗。应避免使用对肝脏有害的饮食和药物。
α-IFN的治疗剂量通常为每周3次,每次3-5MU,疗程持续4-6个月。另一种用法是每日3-5MU/d,一个月后调整为每周三次,疗程不变。对于治疗时间,一个或两个疗程可根据情况灵活调整。使用较小的剂量(如1Mu/次)可能无法达到较大剂量的治疗效果(如>10MU/次),并且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对于不能耐受治疗的患者,这种情况更为常见。适当地延长疗程可以减少反跳现象。经过治疗,约有40%的患者可以获得持久的疗效,表现为HBVDNA消失、HBeAg转阴等。α-IFN治疗后HBsAg的转阴率在一年内约占10%。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三个月内,这一比例更为明显。经过一年的随访,肝活检结果显示治疗后的肝脏状况明显好于治疗前。约有20%-30%的患者在治疗后复发,这通常是由于治疗不足所致。如果重新进行治疗,大多数患者反应良好。
至于C部分的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它能够选择性地抑制DNA多聚酶,从而阻止病毒DNA的合成。用法是每日10mg/kg,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六天后剂量减半,持续一个月。停药后容易出现复发。其他核苷类似物,如拉米夫定(Lamivudine),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对鸭和土拨鼠肝炎病毒的类似物的抑制作用。成年人的每日用量是100mg。大多数患者在经过1-2个月的口服治疗后,HBVDNA会转阴,ALT水平也会下降。停止治疗后可能会出现反弹。泛昔洛韦(Famciclovir)的研究显示,其抗HBV复制效果与拉米夫定相似。
对于膦甲酸钠(PFA),当病毒在RNA或DNA合成过程中表现出焦磷酸类似物的特性时,它会作用于反转录酶并抑制DNA多聚酶的活性。成人应用的剂量为每日60mg/kg,缓慢滴注,可使用2-3周。但需要注意的是,它可能引起多系统的不良反应,肾功能不足的患者需要减少用药。
苦叶下珠是一种来自大戟科油柑橘类的中药,具有抵抗HBV的效果。其效果因产地和收集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据报道,广西产的叶下珠与环丙沙星联合使用可以增强其抗病毒作用。
由于乙型肝炎的传染性,建议减少外出就餐次数,特别是在卫生标准不高的小吃摊、小餐馆等地方。个人卫生也很重要,可以自带餐具防止口腔疾病。积极参与锻炼和保持良好的心情也对健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