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虫病是怎么引起的
一、关于旋毛线虫的深入解析
旋毛线虫,简称旋毛虫,属于线形动物门线虫纲旋毛虫属。这种微小的生物,前端细,雌雄异体,拥有独特的生理构造和生命周期。
成虫的大小差异显著,雄虫体型较小,长度在1\~1.6mm之间,宽度则在0.04\~0.05mm之间;而雌虫则显得更为魁梧,体长可达到3\~4mm,宽度为0.06mm。它们的消化道包括口腔、咽管、肠管和肛门,而生殖器官则为单管型。雄性的生殖器官包括睾丸、输精管、储精囊和射精管,射精管和直肠在泄殖腔内交汇。雌性则拥有卵巢、输卵管、受精囊和子宫等器官。这些复杂的器官使它们能够进行生命活动并完成繁殖过程。
当我们观察旋毛虫的成虫和幼虫时,可以发现它们的表皮光滑,没有绒毛或微孔。成虫在体表的特定位置有一些皮孔,这些皮孔是皮下腺细胞的开口。成虫和幼虫的表皮上还有环状水平皱纹。这些特征都显示出旋毛虫的生理特点和生命活动方式。
旋毛虫的幼虫和成虫寄生在同一宿主体内,但幼虫不能在同一个宿主体内发育为成虫,需要宿主更换。猪、猫、狗、老鼠等哺乳动物都容易被感染。寄生在猪肠内的旋毛虫雌性会产生幼虫,这些幼虫通过血液循环到骨骼肌形成包囊。人类因食用含有这些幼虫的包囊的猪肉而感染。包囊进入新宿主后,通过胃液的消化,幼虫从十二指肠逃出,然后在肠道内寄生。经过一系列的蜕皮过程,它们变成成虫。雄虫在交配后死亡,而雌虫则继续生长并产生新的幼虫。
这种寄生虫的生活周期独特且复杂。它们在宿主体内寄生,通过淋巴管或小静脉将幼虫带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和体腔。只有到达骨骼肌的幼虫才能发育成包囊。包囊中的幼虫在-12℃的环境下可以存活57天,在腐肉中也可以存活2\~3个月。如果食物经过70℃的处理,包囊中的幼虫可以被杀死。如果食物没有完全烹饪熟透,深层肌肉中的幼虫仍可能保持活力,这可能导致食用后发病。
二、关于旋毛线虫引发疾病的机制
旋毛线虫引发疾病与食用生猪肉的习惯有关,与年龄、性别、职业和季节无关。疾病的严重程度与感染程度有关。大量含有活性幼虫的包囊进入人体可能导致严重的病症,但少量感染可能只引起轻微的症状。感染者的反应轻重不一,取决于摄入的幼虫数量和其发育阶段以及人体对旋毛虫的反应。大量幼虫入侵和寄生的肠粘膜可能导致充血、水肿、出血和浅表溃疡等病变,从而引发一系列胃肠道症状。当幼虫移除时,还可能引发急性动脉内膜和外膜炎、全身性血管炎和水肿等炎症反应。其他器官如肺部、中枢神经系统也可能受到波及,出现广泛的病变。心肌和骨纤维也可能受到毒素及其代谢物质的影响。
旋毛线虫是一种复杂的寄生虫,其生活周期和引发疾病的机制都相当独特。对旋毛线虫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其生态和生物学特性,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骨骼肌中的幼虫和包包的家园,主要栖息在舌肌、咽肌、颈肌、胸大肌、腹肌、膈肌和肋间肌等活跃之地。这些肌肉,因为频繁的活动和丰富的血流,吸引了幼虫的驻足。低肌糖原含量在此为包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幼虫及其代谢物的刺激下,肌肉周围出现间质性肌炎和肌纤维变性,仿佛是对这一入侵者的反应,肌肉逐渐收缩,将幼虫包裹其中,形成包包。这些包呈梭形,其长轴与肌纤维走向平行。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包内只有一个幼虫居住,少有2至3个或更多。包的周围,可见肌肉细胞被炎症细胞所浸润。随着时间的推移,炎症反应逐渐减弱,肌纤维开始萎缩,包的钙化也随之而来,幼虫在其中逝去,留下一些异物反应。
在心肌中,你很难发现这些幼虫的踪迹。或许是因为心肌的抵抗力强大,不利于幼虫的生存,使它们不得不重新进入血液循环;又或许是因为心肌膜过于薄弱,无法有效地将幼虫限制在肌纤维内部;还有可能是因为心肌的不断收缩,让幼虫无法在其中停留。
除了上述的主要病变部位,幼虫还偶尔会在视网膜、、肝脏、肾脏、胎盘、乳腺、乳液、胆汁、、淋巴结和脑脊液等部位引起病变。它们在这些地方引发的病变,犹如一场未知的旅程,充满了神秘与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