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静脉血栓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病因
早在19世纪中期,关于静脉血栓形成的理论尚未完善。Virchow的理论在当时被广泛接受,认为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以及高凝血状态是主要原因。
1. 血流缓慢: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内顺畅流动,血浆与有形成分、血管壁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当血流缓慢时,血液中的成分可能停滞在血管壁上,为血栓形成提供了机会。白细胞和血小板可能聚集在血流周围,使血小板粘附在血管内膜上,最终形成血栓。除了简单的血流缓慢,创伤、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因素也可能促进血栓形成。老年、肥胖、恶性肿瘤等也被认为是静脉血栓的不利因素。
2. 静脉内膜损伤:静脉内膜因多种原因受损,如静脉内输入刺激性溶液、反复穿刺静脉或静脉内留置输液导管等机械损伤,以及静脉腔内或管腔外炎症。缺氧和休克也可能导致静脉内膜损伤。受损的血管内膜会引发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促进血栓形成。
3. 高凝血状态:血液成分的变化,如凝血因子的增加、激活或异常,是形成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当身体处于高凝血状态时,凝血和抗凝的平衡容易被破坏,容易导致血栓形成。
二、发病机制
下肢静脉血液的回流依赖于心脏搏动、静脉周围的肌肉泵以及呼吸运动产生的负压。静脉壁上的静脉瓣膜可以防止血液反流。下肢的浅静脉和深静脉系统都有静脉瓣膜。这些部位的血流缓慢,容易形成漩涡,从而引发血栓形成,尤其在小腿深静脉处。
妇科手术由于术中术后的血流和血液成分变化,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对有高血凝风险的患者更为不利。手术引起的组织损伤、失血或输血过多、血容量不足等因素都可能增加血粘度,促进血栓形成。术后血小板数量增加、凝血时间缩短,大型手术更容易导致髂静脉血栓形成。长期卧床、腹胀、肠麻痹等因素也可能阻碍静脉回流。对于老年人、肥胖、有放疗史和静脉栓塞史等基础条件较差的患者,更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妇科肿瘤患者,尤其是恶性肿瘤患者,可能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发生慢性播散性血管凝血和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因素。深入了解这些发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晚期卵巢癌与外阴癌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严峻的挑战
在对一组大规模的早期宫颈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患者的统计中,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深静脉血栓不仅困扰着晚期卵巢癌和外阴癌的术后患者,更是妇科肿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一项研究中,晚期卵巢癌和外阴癌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高达惊人的百分之四十五。更值得关注的是,肺栓塞成为了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针对子宫疾病腹部子宫切除术后,肺栓塞的发病率达到千分之二至千分之三之间。在过去的十年里,一些妇科手术后的急性肺栓塞病例更是给医疗界敲响了警钟。韩璐等人的报告中,一例阴道手术的四名患者甚至在术后短短几天内就因肺栓塞抢救无效死亡。这样的现实让我们深感妇科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性。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已经浮出水面,包括中老年、肥胖以及原发性盆腔恶性肿瘤等人群,尤其是子宫内膜癌术后更易发生深静脉血栓。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妊娠和产褥期的静脉血栓也是一大威胁。在妊娠期,由于生理变化及多种因素叠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产褥期子宫内膜炎更是增加了卵巢静脉和盆腔静脉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的风险。国外文献报道的数据显示,产褥期的静脉血栓发病率是非孕期的三到十倍之多。我们必须认识到抗凝血酶的缺陷以及蛋白C、蛋白S的缺陷等因素在遗传性血栓形成中的重要性。妇科手术后的深静脉血栓问题已成为一项严峻的挑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减少其发生率和死亡率。
在妊娠期间,静脉血栓病的发生令人关注。对于存在因子V Leiden突变的孕妇来说,其患病风险更是显著升高。据统计,这类妇女患妊娠静脉血栓病的几率高达25.2%,其中,具有因子V Leiden突变的孕妇患病几率更是高达0.25%。这是因为该突变导致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对预防血栓形成构成了挑战。
孕妇抗心磷脂抗体或狼疮抗凝因子的阳性也是获得性血栓形成的风险之一。这两种因子可增加妊娠期或产褥期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在产褥期,预期率高达25%。这一状况对于母婴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值得注意的是,抗磷脂抗体或狼疮抗凝因子还可能引发获得性蛋白C抵抗(APC-R),进一步加剧血液的高凝状态。
口服避孕药是另一种可能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口服避孕药的广泛应用与女性血栓栓塞疾病的增加引起了广泛关注。口服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对凝血抗凝系统产生影响,导致多种凝血因子的含量和活性发生变化。尽管含有较低剂量炔雌醇(EE)的口服避孕药并不一定会导致严重心血管疾病,但研究发现,口服避孕药用户的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增加,激素剂量依赖,血浆凝血酶原也略有增加。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我国,口服避孕药与血栓形成疾病的关联报道较少。尽管如此,出于安全考虑,对于已经患有血栓形成疾病的患者,禁止服用口服避孕药。一项国际多中心的研究报告指出,服用口服避孕药(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风险在不同地区的人群中有所不同。在欧洲,口服避孕药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高达4.15倍(95%可信区间为3.09至5.59)。而在发展中国家,虽然风险略低,但也达到了3.25倍(95%可信区间为2.59至4.28)。值得注意的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通常高于肺栓塞。用药前的4个月风险显著增加,与用药时间无关,停药后3个月自然消失。体重指数(BMI)是独立的高危因素之一。具有妊娠高血压史的欧洲妇女的发病率尤其高。尽管研究中心报告的与复方避孕药相关的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低于之前的报告,但口服避孕药患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不容忽视。
对于存在相关风险因素的孕妇和口服避孕药的女性来说,了解并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深入研究和科学预防,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母婴健康,降低血栓形成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