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保健饮食原则
冠心病患者需警惕并发症的出现,尤其是心肌梗死这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饮食调整来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呢?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心肌梗死的饮食与保健原则。
要注意钠、钾、镁的平衡摄入。适当增加镁的摄入量,这有助于预防或减少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虽然一般建议冠心病患者低盐饮食,但如果急性期尿液中钠损失过多,不必过度限制钠盐的摄入。饮食中钠、钾、镁的摄入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
饮食应以平衡、清淡、营养丰富为原则,旨在改善身体的营养供应,包括心肌细胞,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要避免过量和刺激性食物,不要饮用浓茶或咖啡。要避免摄入大量脂肪,因为摄入过多脂肪可能导致餐后血脂增加,血液粘稠度增加,引发血流缓慢、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限制热量摄入也是必要的,以减轻心脏负担。在发病初期,应采取少食多餐的原则,以流质食物为主,避免过冷或过热的饮食。随着病情的改善,可以逐渐增加半流质食物和热能的摄入。患者可以适当食用瘦肉、鱼、水果等。同时要保持胃肠道通畅,防止排便过度加重心脏负担。
当急性心肌梗死伴有心功能不全时,饮食更要特别注意。在发病初期1~2天,建议只给予热水果汁、米汤、蜂蜜水、藕粉等液体饮食,每天6~7次,每次100~150毫升。随着患者心脏功能的改善和疼痛的减轻,可以逐渐增加一些瘦肉、蒸鸡蛋白、粥等饮食。在疾病发生后的6周内,冠心病的饮食治疗需继续进行,但食物仍需保持柔软易消化。
冠心病患者通过保证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发生。如果出现心肌梗死的迹象,为了确保生命安全,必须立即就医治疗。除了饮食调整外,冠心病患者还应注意遵医嘱按时服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等,以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