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是怎么回事
深秋之后,随着气温骤降,手、脚和耳廓这些人体血液循环的末梢部位,成为了冻疮的高发区域。每当温度跌破10℃,皮下小动脉遇冷收缩,静脉回流不畅,便可能引发冻疮。一些因先天性血管变异或狭窄的人群更易受其困扰。预防冻疮,需得了解其发病机制,提前采取措施,效果更佳。
冬天里的冻疮,是大家都熟悉的疾病。在寒冷的冬季,冻疮难以恢复,只有随着天气逐渐变暖,才能慢慢愈合。为了避免冻疮的困扰,冬天的预防措施尤为关键。那么,冻疮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的皮肤科专家为您详细解析。
冻疮,是寒冬或初春季节因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皮肤炎症损害。它常常出现在肢体的末梢和暴露部位,如手、足、鼻尖、耳边、耳垂和面颊部。现代医学认为,冻疮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患者的皮肤耐寒性差,加上寒冷的侵袭,使末梢的皮肤血管收缩或发生痉挛,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使得氧和营养不足而发生的组织损伤。
而中医则认为是患者阳气不足,外感寒湿之邪,致使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而发病。对于冻疮的根源,现代医学研究指出:当人体远端皮下静脉毛细血管内的平滑肌遇到低温发生痉挛时,便会降低血管的通透性,使血液产生滞留现象,从而出现青淤现象。解决此问题的最佳方法是先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恢复静脉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流量,再辅以消炎、镇痛、止痒。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经过这样的处理,一般半天到一天左右就可以缓解和消除症状。而对于严重溃烂的患者,大约3天左右就能消肿结疤。
预防胜于治疗。对于冻疮患者而言,要根据自己的病情来判断是否需要寻求医生的帮助。专家建议,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方法缓解冻疮症状,例如使用茄子秸秆或辣椒秸秆煮水,待水冷却至适宜温度后,轻轻擦拭患处。这些方法既实用又方便,值得一试。希望每位读者都能做好预防措施,远离冻疮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