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缺铁性贫血症状是什么

生活常识 2025-01-06 10:14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缺铁性贫血作为一种常见疾病,其症状因病情程度不同而有所区别。轻微缺铁性贫血可能症状较轻,但随着病情发展,严重缺铁性贫血症状会逐渐显现。患者可能会经历一系列不适,因此了解严重缺铁性贫血的症状至关重要。

目录:

一、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铁元素是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生成的原材料,缺铁性贫血通常是由于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所致。怀孕和哺乳期妇女的生理需求增加,以及消化道出血、肿瘤等疾病也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

二、严重缺铁性贫血症状

1. 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这种情况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2. 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多种原因造成的胃肠道功能紊乱也可能导致铁吸收障碍。

3. 缺铁原发病表现:如妇女月经量多、消化道溃疡、痔疮等。

4. 贫血表现:包括乏力、易倦、头晕、头痛等。

5. 组织缺铁表现:如精神行为异常、体力耐力下降、易感染等。

三、缺铁性贫血的饮食调理

1. 瘦肉:含铁量虽不高,但铁的利用率高,同时富含蛋白质和血红蛋白,有助于补铁和预防贫血。

2. 动物肝脏:富含铁和其他营养素,是预防缺铁性贫血的首选食品。

3. 红枣:具有补气养血的功效,含有丰富的铁和钙,对防治贫血有重要作用。

4. 水果: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铁质的吸收,减少贫血的发生。

为了保持健康,了解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和症状,并采取适当的饮食调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咨询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与诊断

樱桃被誉为“美容果”,其丰富的铁含量居水果之首,能有效预防贫血。中医古籍中,樱桃能够滋润皮肤,使人肤色好,常食能让皮肤更加光滑润泽。除了樱桃,杏、桃、李、葡萄干、红枣等也是补铁的好选择。

红豆也是补铁的好食物,对女性滋补作用强,能预防缺铁性贫血,并促进乳汁分泌。

缺铁性贫血大多可预防。为预防缺铁性贫血,需做好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食品。婴幼儿食品应加入适量铁剂进行强化。早产儿、低体重儿应及早给予铁剂预防。在钩虫流行区,应进行大规模的寄生虫防治工作。需及时根治各种慢性消化道出血的疾病。

关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鉴别,其诊断标准包括血象、象、血清铁、红细胞原卟啉等多方面的指标。仔细询问及分析病史,加上体格检查,可以得到诊断缺铁性贫血的线索。确定诊断还需实验室证实。临床上将缺铁及缺铁性贫血分为缺铁、缺铁性红细胞生成和缺铁性贫血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诊断标准也有所不同。

樱桃和红豆是补铁的好食材,而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与诊断则需要综合考虑病史、体检和实验室结果等多方面因素。诊断评析:

对于铁缺乏的诊断,我们需要慎重考虑多个指标。血清铁测定虽然是一个重要指标,但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单独作为诊断缺铁的依据。在诊断缺铁时,我们需要强调血清总铁结合力超过64.44mol/L(360g/L),以及转铁蛋白饱和度低于15%。只有在这两个指标均达到特定水平时,才能确诊为缺铁。若仅出现血清铁降低,我们不能轻易断定缺铁,因为这可能与其他铁利用障碍引起的血清铁降低混淆,如慢性病贫血。反之,如果总铁结合力低于该标准,而转铁蛋白饱和度高于15%,也不能直接诊断为缺铁。

过去的认知与当下实践:

曾经,铁染色显示可染铁消失被认为是诊断缺铁的“金标准”。随着70年代放免法测定铁蛋白的普及,这一方法已经逐渐被淘汰。铁染色制作条件要求高,且不同部位取材结果差异较大。现在,血清铁蛋白测定已经成为诊断缺铁的新的“金标准”。据估算,血清铁蛋白1g/L大约相当于100mg的铁贮存量。

临床情境下的复杂性:

在临床上,很多缺铁性贫血患者都伴有各种慢性疾病,包括炎症、肿瘤和感染。这些慢性疾病的存在会使血清铁蛋白水平升高。对于这类患者,除了详细分析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外,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检测转铁蛋白受体(在缺铁时应增加)或红细胞铁蛋白(细胞中铁含量低于5g/ml表示缺铁)。

鉴别诊断:

在诊断过程中,还需要与其他类型的贫血进行鉴别。例如:

1.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常有家族史,血片中可见多数靶形红细胞,血红蛋白电泳会显示胎儿血红蛋白或血红蛋白A2增加,患者的血清铁及转铁蛋白饱和度、可染铁均会增多。

2. 慢性病贫血:虽然血清铁降低,但总铁结合力可能增加或减少,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或稍增,血清铁蛋白常常升高,中铁粒幼细胞数量减少,巨噬细胞内铁粒及含铁血黄素颗粒明显增多。

3.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这种贫血在临床上较为罕见,主要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由于铁利用障碍,常表现为小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此类患者的血清铁增高而总铁结合力正常,转铁蛋白饱和度增高,中铁颗粒及铁粒幼细胞明显增多,可以看到多数环状铁粒幼细胞,血清铁蛋白的水平也较高。

上一篇:糖尿病人能吃大豆吗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