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建安七子名篇)

生活常识 2023-05-16 02:07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建安七子的文学才华建安乱世——“建安七子”的人生历程与成就

“建安七子”是指东汉末年献帝建安时期的七位著名文人孔融、陈琳、王灿、徐干、阮瑀、杨颖、刘真。因为他们都住在邺城(今河北临漳),所以也被称为“中野七子”。但除了孔融、陈琳等少数人,现代人对“建安七子”的生平事迹大多一无所知。

一、孔融

94版《三国演义》孔融剧照

孔融(153-208),其词引自。鲁(今山东曲阜)。东汉末年的作家。他的故事很多,但最广为人知的大概是我们小时候听过的“孔融让梨”的道德伦理故事。

,还有三个习语的故事,很多人可能都很熟悉,都与他有关。

之一首习语是《一小时的时间到了》。据史书记载,孔融十岁时跟随父亲来到都城洛阳。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李颖名声很高,不愿意随便会见陌生人。他告诉看门人不是名人,在世界上有熟人的人,不要带进屋。孔融去见李颖,对守门人说“我家和李俊是世交。”守门人把孔融领进了他的家。见到孔融后,李颖发现他是一个从未谋面的孩子。于是李颖问他“你凭什么说我们两家是世交?”孔融说“我家的长辈孔子和你的祖宗老子也是师友,所以你我有终身之谊。”房间里的客人都很惊讶,一个十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是不容易的。中医陈炜博士不以为然地说“人年轻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却可能很普通。”孔融马上回应说“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大家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这就是习语“一小时时间”的由来。

孔融见李颖地图。

第二个习语是“望门而止”。东汉末年,宦官疯狂迫害正直的名士。一个名叫张俭的名人从他的好朋友孔宝那里逃跑了。可惜的是,他逃到孔子家里后,孔宝不在家。孔的弟弟孔融,当时只有十二岁。张俭认为他只是一个无知的孩子,但他无处可去。孔融知道事情的原委后,见张俭一脸犹豫和尴尬,就对他说“虽然哥哥出去了,但我当主人招待你不行吗?”所以孔融偷偷把张俭藏在家里。后来事情走漏了,法官大人来逮捕了。张俭侥幸逃脱,官差却逃不了,于是把窝藏张俭的孔宝、孔融关进了监狱。

朝廷审理此案时,孔融说“是我藏匿了张俭,所以我应该受到惩罚。”孔保一口咬定“张俭来找我了。虽然我不在家,但收留他不是我哥的错。我应该受到惩罚。” 又质问孔融的母亲,孔子回答说“一切家事都要父母说了算。要追究责任,就该罚我。”县官迷茫,不知如何决断。于是他向法院报案。融是有名的。

后来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改革家谭嗣同引用此典故作诗,以示愿意为戊戌变法牺牲。

第三个习语是“巢下有完卵”。曹操以献帝许(今河南许昌)为都城后,任命孔融为能工巧匠大师,后迁少府、太中大夫。孔融性格豪爽,贤士推荐,素有声望。曹操嫉妒心太重,捏造了许多罪名,处死了孔融。56岁的时候。官兵前来抓捕时,孔融的两个儿子正在下棋,不为所动。有人问“你爸爸被抓了。为什么你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第二个孩子回答说“安的巢被摧毁了,但一个鸡蛋没有打破!”果然,孔融的妻子和家人被株连致死。习语“一窝之下,全是蛋”由此而来。

x-expires=1983441428x-signature=4zPf5hDhkB5cUDX56rEK%2FRQkloY%3D" />

孔融曾任北海国(治今山东昌乐西)相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故后人又称其“孔北海”。后兼领青州刺史。《后汉书》本传记载,他撰写的诗、颂、碑文、论议、策文、表、檄等共二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载有《孔融集》9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孔少府集》1卷,收录于《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二、陈琳

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扬州宝应县射阳湖镇)人。东汉末文学家。曾任大将军何进主簿。后避战乱于冀州,投靠袁绍,典文章。曾替袁绍起草《讨曹檄》,酣畅淋漓地痛骂曹操祖父三代,及曹操种种大逆不道的劣迹

看到檄文愤怒的曹操

据说曹操经常患头疼病,发作时,难以忍受。读陈琳檄文后,大怒之下,头疼病竟然不治而愈“琳作诸书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起曰‘此愈我病。’数加厚赐。”袁绍败,琳投降曹操。曹操对他说“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琳谢罪,曹操爱其才,没有怪罪他。

陈琳擅长撰写章表书檄,风格雄放,文气贯注,笔力强劲。他写的《武军赋》、《神武赋》等,皆被誉为当世佳作。《隋书·经籍志》载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三、王粲

王粲雕像

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文学家。他的曾祖父王龚,祖父王暢都曾做过东汉三公。蔡邕很器重他。“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有异才,吾不如。’”

后因中原扰攘,王粲至荆州,依附刘表。刘表因为王粲相貌丑陋,体弱多病,所以也不太器重他。刘表死后,曹操大军南征。粲劝表子琮投降曹操。

魏国建国后,王粲拜侍中。他博物多识,有问必答。当时,传统制度废弛,由王粲主持制定各项制度。王粲记忆力超群,一次,他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你能背诵吗?”王粲说“能。”背诵不错一字。还有一次,他看别人下棋。棋局乱了,王粲凭记忆,恢复了棋局。王粲还擅长算术,善写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

王粲去世后,世子曹丕亲率众好友、文士为他送葬。为表达对王粲的眷恋之情,曹丕对大家说“仲宣平日更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于是,一片驴鸣之声响起。这就是著名的“驴鸣送葬”。

李晨饰演的曹丕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王粲集》11卷,《去伐论集》3卷、《汉末英雄记》10卷,皆佚。明代张溥辑有《王侍中集》1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四、徐幹

徐幹(170年—217年),字伟长,北海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人。汉末文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辞赋、政论著称。代表作有《中论》等。《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5卷,已佚。明代杨德周辑、清代陈朝辅增《徐伟长集》6卷,收入《汇刻建安七子集》中。

五、阮瑀

阮瑀(约165—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县)人,汉魏之际文学家。年轻时曾受业于蔡邕,文思敏捷,懂音律,能鼓琴,被蔡邕视为奇才。曹操时,与陈琳皆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职掌公文撰写。军国书檄,多琳、瑀所作。有一次,曹操外出途中,命阮瑀于马上撰文。撰成后,曹操想修改一下,发现阮瑀即便在匆忙颠沛情况下撰写的文章,竟然也无法修改。阮瑀诗存十二首,文多散佚,后人辑有《阮元瑜集》一卷。阮瑀的儿子,就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

六、应玚

阮瑀(左)和应玚(右)雕像

应玚(177—217年),字德琏,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东汉末文学家。曾任平原侯曹植庶子,后为五官将文学,掌校典籍、撰写文章。原有集,早佚。明人辑有《应德琏集》。

七、刘桢

刘桢(186年―217年),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八、九岁就能诵《论语》、诗赋数十万言,擅长作诗。其五言诗在当时负有盛名。曹丕谓“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后人将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曾因不敬罪被惩治“(曹丕)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曹操闻之,收桢,减死输作。”刘桢作品大部散佚,明人辑为《刘公干集》。

七子岛上的刘桢碑

文史君曰

曹丕撰写的《典论》,曾对七人的作品及风格、优劣等,有如下精辟的评说“今之文人,鲁国孔融、广陵陈琳、山阳王粲、北海徐幹、陈留阮瑀、汝南应瑒、东平刘桢,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骐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粲长于辞赋。幹时有逸气,然非粲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幹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俊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之俦也。”在建安前期征战频繁的扰攘乱世中,“建安七子”以或酣畅淋漓,或义正辞严,或恣肆无极的笔锋,给这乱世,增添了一抹浓郁的文采。

参考文献

1.(西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3. 聂石樵《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更好的支持!

建安七子谁的成就在于散文 建安七子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