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道德经(老子与道德经的关系)
汲桶解释 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中原人(汉桓帝刘志将老子尊为道家鼻祖,在他的诞生地鹿邑县太清宫镇建“老子庙”对他进行祭祀。唐高祖李渊把老子奉为李姓始祖,以“老子庙”为家庙,并且亲自赴鹿邑祭拜。唐玄宗李隆基两度谒拜“老子庙”,又将名字改为“太清宫”),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老子就生活在东周建立200多年后的这段时间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很晚才睡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当时周天子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也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结果是也没有什么实际效果。年老的老子对现实很无奈,也许想弃官隐居,想去秦国看看。经过函谷关时,守关关令尹喜对老子深为敬慕,好生款待老子,让老子写出其人生心得。于是影响深远的五千言《道德经》问世了。这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分《道经》和《德经》,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 *** ;“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 *** 论以及为人处世之 *** 。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运用理解《道德经》,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韩非子从政体哲学角度理解吸收《道德经》,三国时期的王弼从管理角度来解释《道德经》,《孙子兵法》从军事角度解读《道德经》。还有人说《道德经》是为人处世之道、生存之道,委曲求全,以柔克刚。还有从成仙的角度来讲,张鲁写《老子想尔注》,是后来五斗米教的经典。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德经》的思想解释,《吕氏春秋·不二》用了“柔”字为其定义。《道德经》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通过《周易》、通过升华,以“柔”为核心,创造了完整的思想体系。用三个关键词概括《道德经》的思想体系,之一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来的那个样子,自然之性,天生的。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长,就达到了生命的更佳状态。第二是“无为”,不折腾,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之性。第三是“道”,“道”是规律,顺应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规律。
老子认为无形产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为更复杂的东西,从而产生了整个有形的世界。道是宇宙的之一动力,他产生了宇宙世界之后并没有消失,并且存在于每一个事物之中。因为道永远和这个元气的“一”在一起,万物能够发展、壮大、成功,就是要适应这种能量。老子认为每一个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够发展就是使用了他内在的无形的宇宙动力,也就是“道”。
自然是事物的本性或天然状态,事物的自然本性产生的外在表现就叫做自然。“不学而能者,自然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自然而然,本来就是。每个事物生来都有自然之性,自然之性的展现就是这个事物的自然。在道家看来“自然”是万物的更佳状态,“道”通过万物的“自然”表现出来。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只有正确理解了“道”,才能正确理解“德”,从而以此为钥匙,正确理解《道德经》全书。
思想睿智的老子,其《道德经》是对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哲学概括,对于同样语境的当时的人们来说,是一部营养丰富的大作,皆可从中吸取养分。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语境逐渐改变,《道德经》原著让人阅读越来越困难,这形成了不同时期的校注。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我们现代人可以适当猎奇阅读,如果没有研究需要,不必深究。毕竟其观念或理论已经通过诸多渠道让我们感受,我们已经潜移默化的深受其影响。并且就像学习经典力学,我们总不能拿着牛顿的原稿去学吧!毕竟我们现在的知识体系更完善了,不需要每个人都去学习或了解这些经典著作了。
其实,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文明大爆发很类似于几乎同期的古希腊文明大发展。古希腊文明发生在前800年至前146年这段时间,这类似于春秋战国的时间范畴,古希腊文明在吸收了中东先进文明的基础上,随着人口的膨胀,文明逐渐进入辉煌时期(公元前5、6世纪是其辉煌文明的开端,这略比东周华夏文明大爆发的时间晚了一点),比如古希腊三贤之一的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比老子晚了近百年,比孔子也要晚一段时间。如果在古希腊找出类似老子这样的人,苏格拉底应该最为类似,当然,其弟子柏拉图也很类似。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文明的大爆发是建立在相对古希腊更多人口的基础上的,而古希腊的主要优势是可以吸收中东文明,以及古希腊保持的奴隶制体制,可以让古希腊各国公民悠闲的生活。古希腊和春秋战国的华夏地区在各自的优势基础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我们之所以似乎感觉古希腊文明更亮一些,古希腊文明站在中东文明的巨人身上算是其一,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文明主要根源于古希腊文明(比如,现代文明较多的运用古希腊的文明成果,而我们春秋战国时期的类似文明成果自然就难以体现应有的价值了),才让古希腊显得更为明亮。
老子的小国寡民向往是当时境况的美好理想,在当时频繁的战争时代,这毕竟是一种温馨的生活设想,这与柏拉图理想国的向往是类似的,只是实际上不会产生而已。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的开创者,著有《庄子》,被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的作品,外篇是学生门人的作品,杂篇则是伪作。
老子与道德经的关系 老子与道德经有区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