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向乌克兰索赔45亿美元
一、事件背景
在中国航空工业与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的合作历程中,一段曲折的收购故事引发了广泛关注。回溯至2016年,北京天骄航空与马达西奇公司签订了一份股权收购协议。计划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其56%的股份。这一决策的背后,是为了帮助马达西奇公司缓解因失去俄罗斯市场而陷入的经营危机。马达西奇公司作为苏联时期的航空发动机巨头,其技术资源对中国航空工业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双方还计划在中国重庆共同建设生产线,以推动双方的经济发展与合作。
这一合作并非一帆风顺。自2018年起,乌克兰在美国的压力下,以“国家安全”为理由冻结了中国的股份。更于2021年宣布将马达西奇公司国有化,这使得中国企业前期投入的45亿美元(包括投资及预期收益)被强制收回,合作面临巨大的困境。
二、法律行动与索赔依据
面对这一不公正的待遇,北京天骄航空于2020年12月向海牙常设仲裁法院提交了《仲裁申请书》。在申请书中,北京天骄航空指控乌克兰违反了1992年的《中乌双边投资协定》,并要求赔偿损失。索赔金额不仅包括前期的投资,还有贷款以及因违约导致的商业损失,总计超过45亿美元。而且,他们还保留了追加索赔的权利。
对此,乌克兰的回应是以“俄乌冲突导致工厂损毁”为由拒绝赔偿。国际法律界人士认为,乌克兰的违约行为早于战争发生,因此不能以此推卸责任。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中乌关系的一个重要争议点。
三、现状与争议点
截至2025年3月,这一仲裁案件仍在国际仲裁程序中,尚未达成最终裁决。乌克兰面临着国际舆论的压力,而其经济困境,如欠债未还、战后重建需求等,也影响了其偿付能力。
这一事件被指涉及美国的干预,乌克兰为了迎合西方的战略利益,牺牲了商业契约精神,导致中乌经贸信任受到严重损害。除此之外,乌克兰还涉及14.25亿美元的粮食贷款违约以及对华外交摩擦等问题。
这一事件不仅凸显了国际投资中的地缘政治风险的直接影响,也考验了乌克兰在国际法框架下的履约能力。中国企业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而乌克兰能否承担巨额赔偿,与其战后经济重建及外交政策调整密切相关。这一事件的后续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中乌关系的未来走向,也将引发国际社会对于国际投资、地缘政治等议题的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