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质疑“全民补钙” 称吃母乳再补钙很荒谬

近期一项关于婴儿补钙的调查研究显示,在中国,近九成的家长听从医生的建议,在宝宝六个月大之前就开始为他们补钙。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专家与公众对于钙的认知差异以及巨大的补钙产品市场。

这个市场曾经繁荣至极,规模一度达到120亿元。铺天盖地的广告将缺钙的危险性渲染得十分吓人,各种补钙产品的广告词层出不穷,如“全民缺钙,全民补钙”,“人是铁,钙是钢”等。这种广泛的补钙热潮引起了部分专家的担忧。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教授李可基以及中国营养学会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修订专家组成员陈裕明等权威专家对“全民补钙”的现象提出了质疑。他们指出,吃母乳再补钙的观念存在误解,吃母乳的宝宝一般无需额外补钙。其他专家也强调,足够的母乳或配方奶粉可以满足婴儿对钙的需求。过度补钙可能会增加肾脏负担,尤其对于肾脏尚未成熟的婴儿来说,更需慎重。

那么,中国孩子是否真的普遍缺钙呢?多位权威专家对此表示担忧。他们指出,钙在骨健康中的地位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高。日常钙摄入只能解释一小部分骨健康的差异,其他因素如遗传、激素、运动等同样重要。不能仅凭钙的摄取量来判断婴儿的骨健康状况。

如何判断婴儿是否缺钙呢?专家提醒,不能仅凭一些症状如枕秃、夜闹、多汗等来判断是否缺钙,因为这些症状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正确的做法是通过膳食途径获取推荐量的钙,通过高钙食物来补充钙,减少补充剂摄入量。在特殊情况下,如婴儿户外活动时间少或母乳喂养不能满足维生素D的需求时,可以适当补充。

对于婴儿是否应该补钙,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婴儿的年龄、喂养方式、身体状况等。在做出决定之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营养专家的意见。公众也应保持理性态度,不盲目跟从广告宣传,正确对待钙与骨健康的关系。关于婴幼儿是否缺钙的判断标准,至今在国际上仍未统一。对于这个问题,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陈裕明教授给出了他的观点。陈教授是中国营养学会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修订专家组成员,他提出,判断婴幼儿是否缺钙的三个重要参考标准。

营养师的日常膳食分析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如果婴儿的钙摄入量低于推荐量的70%,这可能是缺钙的一个信号。如果出现骨钙化不良、X-型腿或O-型腿等佝偻病症状,这也是缺钙的明显表现。排除维生素D缺乏也是判断缺钙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在于这三点必须同时满足,才能确定婴幼儿可能缺钙。轻度的钙缺乏往往难以通过常规检查发现。对于婴幼儿是否缺钙的判断,我们需要谨慎而全面的评估。

许多医生和营养师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符合其中一项就是缺钙。对此,陈裕明教授表示反对。他指出,诸如枕秃、盗汗、夜啼等症状虽然普遍,但它们与缺钙之间并非一对一的因果关系。这种误解大多源于错误的经验和不全面的知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在妈妈群体中广泛流传的“医嘱”,认为妈妈需要额外补钙,不仅对宝宝有益,还可以预防自身骨质疏松。研究表明,孕期和哺乳期的钙摄入量对新生儿的骨健康并没有太大影响。是否需要额外补钙,还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评估。

婴幼儿是否缺钙的判断并非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需要全面、科学的评估。作为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与医生或营养师的沟通,为孩子提供科学、合理的营养补充。

上一篇:坐骨神经痛的疼点图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