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高考太简单?那时也用五年高考三年模
穿越国时期参加中央大学的考试,真的那么简单吗?微信热帖中的“穿越回1936年,你还能考上南京大学吗”引发了广泛讨论。很多人认为,当年的数理化考卷似乎过于简单,甚至不及现今的模拟卷难度。教育史专家、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王运来对此持不同看法。
在民国时期,考取中央大学并非易事。1936年的中央大学招考不分文理科,考生必须全面应对国文、英文、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科目的考试。军事训练也是当年高考的重要科目之一。考生在任何一科上的薄弱表现,都会严重影响最终成绩。
以国文考试为例,作文和翻译是主要的考试形式。英语考试则包括英汉互译。看似简单的试卷,实际上需要考生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
物理和数学的考试更是需要扎实的学科基础,四道大题的物理试卷和五道大题的化学生物试卷,题量虽然看似不大,但却需要考生有深入的理解和计算能力。名词解释如“等速运动”“电位降落”等,都需要考生有充分的知识储备。
王运来教授介绍,民国时期的高考更加注重“通才教育”,考生需要全面发展各学科知识。以物理考试为例,考试说明中会明确写明考查范围和题型,以确保公平性和透明度。
穿越国时期参加中央大学的考试并非易事。考生需要具备全面的学科知识,以及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才能应对各门科目的考试。军事训练的加入,更是增加了考试的难度和复杂性。
在那个时代,想要考取中央大学,不仅需要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广泛的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以及良好的军事素养。这样的考试制度,无疑对考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应该轻易地认为民国时期的教育不如今天,而是应该看到其独特之处和价值所在。王教授深入研究的考试资料中,专门揭示了“军事训练”科目的详尽内容,这包括军队内务、野外勤务以及步兵操练等方面。那些久居书斋,未曾体验军旅生涯的书生们,若想要仅凭纸上谈兵便轻松考取中央大学,恐怕是难以实现的。
中央大学在当时的名声如雷贯耳,其吸引力使得绝大多数高考生都将其列为第一志愿。王教授如此描述道。
至于备考策略,当时的学生们也深知题海战术的威力。眼下高三学生们正在紧张备考,他们的书包里一定能找到《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这样的高考必备辅导书。那么,民国时期的考生们是否也依赖于这些复习资料呢?侯印国先生在微信中分享了他的经验,他提到民国时候也有类似于现在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高考复习资料和报考指南,其中一本名为《大学投考指南》的书籍便是例证。这一说法得到了教育史专家王运来的认同,他补充说,虽然存在这样的辅导书,但考生的考试方式仍需“因人而异”。
值得一提的是,考生在民国时期的考试中,外语科目是一大挑战。中央大学的考试模式曾经要求考生掌握英文,并且需要在法、德、日三种语言中选择一种进行掌握。王运来教授提醒我们,历史、地理等科目也常用英文出题。如果考生的英文水平不够,那么在其它科目的考试中也可能面临困难。
一份网络上流传的1923年北京大学入学考试理科试题显示,数学题连题干都是用英文表述的,这也验证了王运来教授的说法。国立中央大学的老师们出题相对更为亲切,但对于考生来说,英文不过关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在那个时代,想要通过高考,扎实的英语功底是不可或缺的。
以上便是关于民国时期高考的生动描述。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奇技网,我们将持续为您带来更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