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做了什么事觐见宋高宗后竟面若死灰
绍兴七年伊始,岳飞正处于其生涯的巅峰时期。这一年,他的成就与荣耀如日中天。
在前一年的两个月里,他的军队在河南陈州、蔡州地区成功击退了女真傀儡伪齐“五大王”的嚣张进犯,再次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农历二月二十五日,南宋朝廷颁发诏令,将岳飞的官阶提升为太尉,这是武官的最高荣誉。他还被赐予食邑五百户,食实封二百户,彰显其地位之尊贵。更为令人振奋的是,这份诏令中还描绘了一幅君臣一心、恢复大宋河山的宏伟蓝图,表达了岳飞与朝廷共同期待国家复兴的强烈愿望。
春风得意之下,更好的消息接踵而至。岳飞接连收到两道以中央名义发布的《省札》,预示着他即将肩负起领导近十万军队的重任。尽管当时淮西军的统帅因军纪不整、临阵退缩而备受指责,甚至主动请求解除兵权,但皇帝与张浚都认为岳飞的部队战斗力最强,有意将这支军队交其统领。尽管正式的任命尚未下达,但岳飞的号令已能让淮西军听从。
面对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岳飞激动不已。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之重大,于是在等待正式任命为鄂州军兼淮西军的总司令期间,他上奏皇帝,既是感谢也是请战。除了对战略构想的阐述,他还对后勤保障做了周全的考虑,请求皇帝下令相关部门积极备战,避免再次因补给不力而影响战局。这一提议并未得到皇帝的认可。
就在岳飞满怀期待之际,却传来消息说淮西军不再交由其统领,而是改为“都督府直辖”。这一变故令岳飞大为不满。他与以宰相身份兼任都督诸路军马事的张浚在如何用兵收复失地的问题上一向合拍,但此次却产生了严重分歧。尽管张浚和主战派赵鼎的理由是不想赋予武将过大的兵权,但岳飞却决心要改变这一局面。他曾向皇帝保证三年恢复中原,甚至不惜以胸脯作保,然而皇帝仍然犹豫不决。
一气之下,岳飞离开了军营,前往庐山的别墅,声称要继续为母亲守孝。皇帝赵构接连写信劝其回归主持工作,但岳飞回信拒绝。赵构无奈之下,以三省枢密院的名义命令岳飞的部下李若虚和王贵前往庐山劝说其返回。面对部下的劝说和皇帝的威胁,岳飞最终选择返回军营。
岳飞曾因为淮西军的事务而暂时放下重任,独自在庐山沉思数月。他的心中充满了忧虑和困惑,然而在这关键时刻,赵构的一句话犹如晴天霹雳,让他“面如死灰”。这句话是:“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岳飞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知道皇帝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绍兴七年(1137年),岳飞从庐山归来后重返军中,但并未因此松懈。然而不久之后,他又被皇帝紧急召唤前往奏事。当时皇帝不在杭州处理朝政,而是在南京亲自指挥战事,面对金国和伪齐的南犯危机。岳飞的内心充满了忧虑和不安,他知道这次的任务异常艰巨和重要。他的脸上露出坚定的神色,他知道他必须去面对这个挑战,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在这个历史的关键时刻,岳飞展现出了他的忠诚和勇气。他顶着巨大的压力,赶赴南京与皇帝会面。他知道他所面对的是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较量,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的担当,他将以自己的行动来捍卫这一切。这个英勇的将领,他的故事将永载史册,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他的事迹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为了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