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妈妈当心: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致新生儿肝损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母婴健康的认知也在日益深化。关于母婴阻断技术的广泛推广,我们看到婴幼儿新发病例的比例正在逐渐下降,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专家提醒我们,对于乙肝病毒的母婴阻断,孕早期感染胎儿的情况仍然是一个挑战。患有乙肝的女性在病毒滴度高、病情活跃期时,应当注意避孕,待病毒滴度降低后再考虑怀孕。
与此另一种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引发的新生儿肝损害问题逐渐凸显。这种病毒在3岁以内的儿童中感染率极高,甚至可以说,大部分成人也曾感染过。虽然大部分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孩子并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对于免疫力尚不完善的婴幼儿,仍有可能出现听力、智力下降、癫痫或肝损伤等严重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胎儿在娘胎内如已感染巨细胞病毒,更可能引发神经性损伤,预后效果较差。专家建议怀孕女性在产检时检测巨细胞病毒,特别是要注意自我防护。孕期女性的免疫力下降,需要更加关注自我保护。巨细胞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尿液、唾液中,怀着二胎的女性在照顾大孩子时,应避免亲吻、换尿布、擤鼻涕等动作中可能存在的病毒感染风险。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乙肝的母婴阻断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防护。对于乙肝,医学界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阻断措施,使得新生儿乙肝病例比例逐年下降。对于孕早期感染的胎儿,母婴阻断技术并不奏效。患有乙肝的女性必须在病毒滴度降低后再怀孕。而对于巨细胞病毒,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了解。虽然大部分感染的孩子并不需要治疗,但仍有部分孩子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怀孕女性要做好产检和自我防护,避免病毒感染的风险。
在这里,我们也提醒广大读者,健康无价,预防为主。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每一位母婴的健康,迎接美好未来的到来。通过加强产检和自我防护意识,我们有能力降低新生儿感染病毒的风险,保障母婴健康。婴幼儿肝脏健康:遗传代谢病的影响
除了感染因素外,婴幼儿的肝脏健康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威胁。一些婴幼儿因结构异常,如胆道闭锁、先天性胆道胆管发育异常等,长期不治疗会导致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肝硬化。这些不仅仅是简单的病症,它们背后隐藏着对婴幼儿肝脏的潜在伤害。
更令人关注的是,一些遗传性代谢病也会对婴幼儿的肝脏造成损害。以广西、广东地区高发的希特林蛋白缺乏症为例,这种疾病在患儿身上表现出多种症状。黄疸持续不退,脸部因水肿而显得圆圆、发亮,但身体却不胖。由于凝血功能不佳,身上常出现小出血点,甚至在大声哭闹后,眼睑周围也会出现出血现象。精神反应迟钝,每次吃奶量不多,但由于低血糖,他们仍需要频繁进食。
面对这些可能的病症,家长们需要保持高度警惕。一旦发现孩子出现类似症状,应立即就医。专家建议,对于这些患有遗传代谢病的婴幼儿,更换特殊蛋白奶可能有助于避免肝脏损害。
那么,肝损害的症状有哪些呢?大多数新生儿黄疸延迟消退是一个明显的标志。足月两周、早产一个月内的宝宝,如果黄疸仍未消退,且排除了母乳性黄疸的可能,那么家长们就要注意宝宝是否有肝脏方面的问题了。
专家们还提醒家长们注意,婴儿大便的颜色也是观察肝脏健康的重要线索。如果孩子排出的大便颜色是浅黄或是白陶土样,那么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这可能是由于胆道淤积或者堵塞导致的,需要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让我们共同关注婴幼儿的肝脏健康,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