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怎么整 医患矛盾何时不触“火山口”
近年来,我国医患矛盾日益凸显,医疗纠纷频发,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解决医疗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如药价医价高昂、医保报销限制等,成为了我们面前一项复杂且艰巨的任务。究竟该在哪里着手改革,这台“大手术”又该如何进行?
近期,《医学界》杂志发起了一项线上调查,吸引了三万多名医患人员的参与,形成了一份备受关注的医改“关注度清单”。
焦点一:控制医疗费用到底有多难?
在调查中,医保报销问题备受关注,高达73.6%的受访患者希望提高报销比例。现实情况是,许多药品和服务并不在报销目录内,越是好药、进口药,往往越不能报销。控制医疗费用一直是医改的重要议题,但也是一个难以解决到位的问题。虽然我国医保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并不断提高保障能力,但“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困扰着许多患者。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表示,将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水平,降低群众自付比例,并全国推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缓解群众因病致贫的问题。
焦点二:“家门口”看病究竟有多远?
调查还显示,患者就诊体验亟待改善。长时间的等待和短暂的诊疗过程让患者倍感不满。52.76%的受访患者希望医生能更耐心地为他们诊疗,多花时间问诊。47.76%的受访患者希望建立更便捷的预约渠道,减少排队挂号的时间。这些问题反映了患者对改善医疗服务的需求。
医生往往也是无奈之举。北京儿童医院的医生们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患者,长时间的等待和催促让医生们难以保持耐心和精力。这反映出医疗资源分配的问题,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就诊者寥寥无几。要解决“看病难”问题,需要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建立有效的分级诊疗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造成大医院医生“累死”,小医院医生“饿死”的现象。改革的目标应是让患者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目前,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目的就是要努力实现大病不出县,缓解患者看病难的问题。
医改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相信一定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让患者和医生都能得到更好的体验和保障。当前,分级诊疗制度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黑龙江已经明确,对于常见病私自越级转诊的患者,将不再给予医保报销。而在北京,通过构建“医联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得以不断提升其诊疗能力,有效带动整个医疗体系的发展。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密切关注全国分级诊疗的试点情况,对实践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并着手研究起草相关文件,以推动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在这一改革的大背景下,众多专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和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钟东波认为,分级诊疗的真正价值在于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通过引导普通门诊患者前往基层医院就医,将大医院的空间和医生资源留给更需要的高难度病例,从而更有效地救治危重病人。
而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务处副处长杨震看来,实现分级诊疗并非易事。他强调,除了建立明确的医保报销等分级诊疗门槛外,更为关键的是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因为只有当基层医疗机构具备处理常见疾病的能力时,患者才会心甘情愿地留在基层就医,真正形成分级诊疗的良性循环。
分级诊疗不仅有助于缓解大医院的压力,更是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基层医疗水平,我们期待一个更加公平、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体系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在这一体系的支撑下,患者能够获得更为满意的医疗服务,医生也能在更为合理的环境中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共同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