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美诬中国“全球最大假货市场”是泼脏水
中美贸易纷争:泼脏水还是推行贸易保护?
近日,美国贸易代表处再次将矛头指向中国,指责中国实体市场是全球假货的主要来源。专家对此予以驳斥,指出中国近年来在打击制假贩假方面的努力效果显著。背后隐藏的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美国贸易代表处发布报告,点名北京丝绸市场、广州纺织品批发中心等中国实体市场为假货源头,同时指责百脑汇商城倒卖盗版电影、游戏和软件。中国的打假惩假力度和成绩有目共睹。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指出,中国主张靠质量竞争,而非低价竞销,且中国不断加大对侵权假冒的打击力度。
不仅如此,2013年公安部破获的制假售假案件、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以及摧毁的犯罪源头及供销网络数量均显著。全国打击侵权假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柴海涛表示,除了司法部门外,还有9个行政执法部门参与打击侵权假冒。
美国对中国做出的努力视而不见,却寻找个别事例,以偏概全。有观点指出,美国借口打假,不排除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今年以来,美国已经对中国11种商品发起“双反”调查或做出裁决,如此密集地对中国发起贸易争端在国际双边贸易上较为少见。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国际商务研究中心主任王健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有两方面原因。从大背景来看,美国正处于制造业恢复的关键时期,其国内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从直接原因来看,美国欲在即将举行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借贸易争端在市场开放、人民币升值等问题上逼中方做出更多让步。
事实上,美国在实施双重标准,一方面高举自由贸易旗帜,另一方面却一再对中国实施贸易壁垒。尽管美方在多个会谈中承诺给予中国公平待遇,但事实并非如此。美国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手段。
对于美国的指责,中国应保持冷静应对,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提高产品质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双边和多边贸易合作。中国也应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毕竟,中美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双方应以开放、合作的态度共同应对挑战,推动全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近期,美国国会通过了《XXXX财年综合拨款法案》。该法案中包含了多项针对中国的贸易限制措施,如限制机构采购中国信息技术产品,以及限制美国对华出口商业卫星和相关零部件等。这些措施显然带有对华歧视性,引起了商务部的关注和批评。
商务部美洲大洋洲司的负责人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些涉华条款存在明显的歧视性,对待中国企业不公,违背了公平贸易的原则。这些歧视性措施不仅给中国企业传递了错误的信号,也将会损害美国企业的利益,影响中美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也对此表示关注。他指出,中美两国在经济领域存在一些分歧和摩擦是难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经贸问题可以被政治化。他强调,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仍然是互利共赢的,两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基础牢固,企业扩大务实合作的意愿强烈。双方应该客观看待分歧和摩擦,寻求合作解决之道。
面对美国等不断挑起的贸易争端,专家白明建议中国企业应加速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中国企业需要提升产品的非价格竞争力,通过加强品牌建设、优化服务、提高产品质量等方式提高自身竞争力。中国企业应积极应对贸易争端,维护产业安全和企业合法权益。还需要改善对外贸易方式,将单纯的出口转变为出口与促进当地就业相结合的模式。这样不仅能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也有助于缓解贸易争端带来的压力。
中美经贸关系虽然面临一些挑战和摩擦,但双方的共同利益基础仍然牢固。双方应该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中美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海外版周小苑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