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利华告诉我们:食品业也有潜规则
食品安全:揭开瞒报的潜规则与违规成本
食品安全问题永远是公众关注的热点。我们往往在不经意间被蒙在鼓里,直到问题曝光才如梦初醒。近期,联合利华旗下品牌立顿铁观音因产品质量问题被曝光,再次将食品安全瞒报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联合利华此次事件并非个案,食品行业中的质量问题瞒报现象屡见不鲜。从三鹿的“三聚氰胺”事件到上海熊猫乳品公司的三聚氰胺超标,再到思念水饺的金色葡萄球菌问题,这些事件共同暴露出食品企业瞒报质量问题的潜规则。
这些企业为何选择瞒报?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利益驱动?企业担心质量问题会影响其声誉和销售。在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后,企业往往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避免损失。与质检部门的沟通期间,企业可能会通过重新送检、私下交易等方式试图规避责任。
这种瞒报行为对消费者公平性和知情权构成了严重侵犯。根据《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一旦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企业应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上市销售的产品,并通知消费者。但现实情况是,许多企业并未履行其责任,甚至在问题曝光后,对于回收和销毁问题产品的具体方式、渠道和时间也避而不谈。
这种潜规则的出现,除了企业的利益驱动外,也与违规成本较低有关。业内人士表示,相关部门的处罚力度不够,不能根本触及到企业的痛处。企业可能会选择铤而走险,通过瞒报来避免损失。
这种短期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也可能为企业带来长期风险。一旦问题曝光,企业声誉将受到严重损害,消费者可能会失去信任。长期隐瞒问题也可能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出现问题,增加经营风险。
食品安全问题事关公众健康,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加强监管、提高违规成本、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是维护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我们也应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共同维护食品安全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食品安全不再成为公众心中的隐患。针对近期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一些执法部门对涉事企业的经济处罚力度引发社会关注。以“思念”品牌为例,一批次问题产品虽已紧急停售并召回,但仍仅被处以5万余元的经济处罚。前不久,长沙市工商局披露沃尔玛、家乐福等知名企业销售“改期”食品,其罚款金额也仅仅1万元。
在众多食品安全事件中,不乏一些企业逃脱处罚的案例。以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尽管下属工厂停产、瘦肉精生产人员被刑拘,但作为母公司的双汇集团并未受到额外的处罚。
对此,专家郝俊波表示,现行《食品安全法》的处罚力度过小,通常不超过5万元,对于许多大型食品企业来说,这一罚款数额并不足以形成震慑。加之执法程序存在问题,一些地方部门因与当地企业存在关联,往往不愿主动执行。
对于消费者而言,虽然根据《食品安全法》第96条,可要求企业赔偿实际损失,并以销售金额的10倍进行赔偿,但在实际操作中,索赔人占被侵害人比例不高,一些企业在违法行为被发现后仍能赚取利润,违法成本低,企业缺乏重视。
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众多企业为了追赶国家GDP的步伐,往往轻装上阵。这种发展模式也导致食品隐患频现,一些知名品牌的企业频频遭到曝光。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和公众健康,必须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违规企业付出应有的代价。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企业真正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确保公众的饮食健康与安全。
我们必须呼吁相关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消费者也应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积极维权,让违规企业付出应有的代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构建一个安全、健康的食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