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鱼标签纷繁复杂 大豆价卖出橄榄价
近期,食用油知名品牌金龙鱼陷入一系列质量问题争议,包括转基因风波、玉米油色泽和烟点不合格等,引发消费者对食用油质量的疑虑。当前,食用油市场乱象丛生,存在标识混乱、概念繁多、调和油比例不明等问题,导致普通消费者对此充满疑虑。为了解真相,记者近日在北京的几家超市进行了实地探访。
在超市的货架上,各种植物油琳琅满目,品种繁多。普通消费者往往只能依赖外包装上的介绍来区分和选购。以金龙鱼深海鱼油调和油为例,消费者因其含有的深海鱼油保健作用而购买,但产品的名称和实际配料排序的差异让消费者一头雾水。
根据《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各种配料的顺序应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排列。记者在几家超市发现,食用油的实际配料顺序与外包装标注并不一致,让消费者难以判断产品的真实成分。外包装对于“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的标识也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除了标识混乱,市场上还存在大量概念繁多的食用油,如稻米油、富含植物甾醇和维生素E的调和油等。这些新型食用油名目繁多,让消费者难以判断其真实价值和营养成分。
记者在家乐福健翔桥店探访时,超市人员向记者推荐了一款特价稻米油,并称其集葵花和玉米的双重优点,营养成分高。一位消费者听完介绍后表示,她只是因为做活动价格便宜才购买。
对于市场上名目繁多的新型食用油,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李里特教授表示,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主要关注食用油的安全性和口感即可。食用油的营养价值区别并不大,其他所谓的保健价值或微量元素含量等,更多的属于企业营销行为。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粮油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郭琴所长表示,食用调和油标准目前仍是行业标准,每个厂家自行添加。检测机构只能按照原有行业标准的一些指标进行检测,无法区分调和油中具体每种油的比例。消费者在面对种类繁多的食用油时,应更加谨慎,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和合适的价格作为判断标准。对于新型食用油的概念和宣传,消费者应保持理性态度,更多关注产品的安全性和口感。关于食用油市场的新现象,李里特教授表达了理性看法。他指出,一些新颖的食用油概念确实被赋予了高价值,这是企业利用营销手段的策略之一,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这种现象无可厚非。对于消费者而言,应当根据自身经济条件进行理性消费。如果家庭经济状况一般,选择价格实惠、质量有保障的油品即可;如果经济条件宽裕,购买高档油品也能满足心理需求。目前关于不同品种植物油之间的营养保健价值差异,仍缺乏充分科学依据。
面对食用油市场标识混乱、概念漫天飞舞、调和油比例不明等乱象,保障消费者权益尤为重要。为真正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健康,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严格执法监管。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食用油市场的规范和监管力度,确保市场公平竞争,防止企业利用概念误导消费者。加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鉴别能力,让消费者明白选择适合自己的油品。
科研机构应加大力度对不同品种植物油进行深入研究,其营养保健价值的真实性和差异性,为消费者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和严格的监管,才能让消费者真正放心选择、健康享用各类食用油。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也应发挥监督作用,揭露市场乱象,维护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