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14年无实效 仅“多了几个垃圾桶”
城市垃圾问题的严峻现状及其应对之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卫生和垃圾处理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许多小区,虽然设置了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但垃圾混杂、免费发放的可降解垃圾袋被用于装其他垃圾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样的情景在北京、杭州等地尤为突出。
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山谷间的巨大填埋库区,十多辆垃圾直运车辆不断倾倒垃圾,环卫工人在恶劣环境下挥汗如雨。据了解,该场自1991年使用至今,垃圾标高已超过百米,逼近上限。全国范围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面临类似的垃圾困局,每日产生的垃圾量惊人,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海南省部分市县的自然村垃圾处理同样处于放任状态,废塑料袋、塑料编织袋等在农村垃圾中占比最大。尽管部分城市如海口、文昌、琼海建设了垃圾发电厂,但新的问题又出现:混合垃圾直接焚烧可能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垃圾分类的缺失使得大部分可回收利用的资源被填埋或焚烧。
杭州作为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已有多年,虽然覆盖了98%的生活小区,但推行情况并不乐观。尽管社区内的垃圾桶分为绿色和黄色,明确标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但很多不可降解的垃圾袋仍被放在厨余垃圾箱内。大部分居民缺乏垃圾分类的习惯,即使有了垃圾分类的“实名制”基层实践,也遭遇部分居民的不理解和抵制。即使居民进行了分类捡运,但垃圾的回收利用体系并不完善,很多地方的垃圾仍被送到发电厂或垃圾填埋场,前期居民及运输环节的努力化为无用功。
经费不足也是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推行的原因之一。以广州为例,持续的投入需求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面对如此严峻的垃圾问题,我们需要从源头上进行垃圾分类,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应加大对垃圾分类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鼓励企业研发可降解的环保材料,从根本上解决垃圾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我们的环境。杭州市城管委固废管理中心的张束空主任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提出,面对被垃圾围城的困境,我们必须坚决推行垃圾分类。这一举措不仅能让厨房垃圾重回大地母亲的怀抱,塑料垃圾也能得到再利用,从而在源头上做“减法”,开创出一条综合成本最低且最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路径。他同时也坦言,由于垃圾分类的不可替代性和社会大众的趋同心理,使得这项工作的推进面临诸多挑战。
环卫部门和相关领域的专家们普遍认为,想要垃圾分类真正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并非易事。他们强调,必须实现“重视、财政投入、科技支撑、文化引领、民众参与”的五大方面联动。除此之外,还需要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文化、教育等多元化手段共同推进,确保垃圾分类制度能够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部门应加强监管和投入,为垃圾分类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保障;科研机构应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垃圾分类提供技术支撑;文化工作者应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垃圾分类的理念和重要性;教育工作者则应将垃圾分类的知识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而广大市民则应积极参与其中,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我们相信垃圾分类将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当垃圾分类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时,我们的城市将变得更加美好,环境将更加宜居。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这一美好愿景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