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号曹仙姑的北宋女道士,苏轼都曾亲
北宋时期,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女道士,人称“曹仙姑”,她的传奇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据传,曹仙姑出生于宋初宰相曹利用之家,从小便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华。
曹希蕴,这位道号为“曹仙姑”的女子,自幼聪慧过人,五岁便能赋诗属文。在她十五岁那年,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不愿待在家中如笼中之鸟,决心寻找自己的道路。于是,她选择了遁去,开始了自己的游历生涯。
经过几年的游历,曹希蕴在二十一岁时选择了隐居在少室山玉华峰。她在山间潜心修道,过着清苦的生活。她的行为感动了齐人张公谏议,他收她为女冠。后来,曹希蕴为了受,四处云游筹集资金。当她到达汴京时,她的才学和气质引起了当时大文豪苏轼的注意。
苏轼亲自拜访了这位女道姑,并对她的学识和风采表示由衷的赞叹。他对曹希蕴的诗作赞不绝口,尤其是《墨竹》一诗中的“记得小轩岑寂夜,月移疏影上东墙”两句,更是深得苏轼喜爱。这两句诗不仅被苏轼化用在自己的词中,也成为了曹希蕴的代表作。
除了《墨竹》外,曹希蕴还留下了《新月》、《西江月灯花》、《踏莎行灯花》等诗作。这些诗作展现了她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新月》一诗以新颖的角度比喻刚出林梢的新月,《西江月灯花》则通过描写灯花的生命历程和品性来展现诗人的内心世界。
曹希蕴在写诗文时,常常署名“曹仙姑”,这个名号也随着她的诗文流传开来。她追求的是一种冷僻孤寂的人生境界,自甘淡泊。这种追求在她留下的诗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曹仙姑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道士,她的才华和追求成为后世人们传颂的佳话。她的诗作不仅展现了她的文学才华和审美情趣,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她的诗作中感受到她独特的人生境界和追求。曹希蕴的诗歌《灵源大道歌》道学经典之作
曹希蕴,一位传奇的诗人,以其独特的诗歌才华和深厚的道家修行造诣,创作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灵源大道歌》。这首诗歌是道家炼金丹的经典读本之一,以其通俗易懂的叙述和独特的观点,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尊崇。
《灵源大道歌》全篇共一百二十八句,以自然铺叙的方式,阐述了作者对于修道的理解和见解。每一个字、每一个句都充满了深刻的道理和智慧的火花,让人在欣赏诗歌的也能感受到道学的博大精深。
北宋末期的宋徽宗,是一位热爱道法和诗文的皇帝。当他听闻曹仙姑的诗歌才华和道家修行造诣后,立即诏其入京。面对皇帝的邀请,曹仙姑并未过于张扬,只是接受了部分建筑宫观的要求,为三清而建楼。宋徽宗更是对曹希蕴青睐有加,赐名“道冲”,并加号“清虚文逸大师”和“道真仁静先生”。
宫观即将落成之际,仙姑却辞世而去,葬于开封县新里乡。这个消息让宋徽宗深感痛惜,他下令搜集曹希蕴的所有作品,藏于玉清和阳宫。这些作品,包括那首脍炙人口的《灵源大道歌》,成为了宋室珍宝。
不久之后,战火纷飞,“之耻”爆发。仙姑的作品大概随同宋室的那些宝藏一起消失在战火之中,民间流传甚少。但即便如此,曹希蕴的诗歌和她在道学上的造诣仍然被人们铭记和传颂。
她的《灵源大道歌》虽历经劫难,但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每当提及这首诗歌,人们总会想起那位传奇的诗人曹希蕴和她那充满智慧的修道之术。她的作品虽不多见,但每一篇、每一句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让人感受到那份对道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曹希蕴的《灵源大道歌》是道学经典之作,她的诗歌和修行造诣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和传颂。她的那份对道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也将永远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探索生活的真谛和道学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