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信心从哪儿来-市场"乱象"多 购物不轻松
重塑消费环境与网购信心
消费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在我国,消费环境建设仍有许多待加强的环节,尤其是在农村消费和网络消费领域,乱象丛生,如何使老百姓买得放心、用得舒心,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走进农村市场,我们时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对于山东潍坊的农民周金龙来说,挑选称心的商品成为了他的一大难题。食品、饮料、日用品等容易让人遭遇假冒伪劣产品的陷阱,比如假扮成青岛啤酒的“青鸟啤酒”,假扮成好丽友的“好利友”,让人防不胜防。与此大件商品的种类和选择也极度匮乏,想要购买到真正的正品真货并不容易。
周金龙表示,他和村里的乡亲们对此感受颇深。尽管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家电下乡等政策的实施,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消费环境的恶劣仍然让他们忧心忡忡。他们渴望能够买到放心、称心的商品,而不仅仅是价格上的优惠。
而在城市,网络购物已成为许多人的日常习惯。杨女士是一位金融企业的白领,同时也是一位热衷于网络购物的消费者。网络购物的不便和困扰也同样让她倍感无奈。快递不签字不让验货、商品退换过程繁琐、商品与网站图片不一致、受骗无处投诉、购物网站倒闭等问题,都极大影响了她的网购信心。
以前,网上商城主要售卖图书音像、化妆品、生活用品等小件商品,现在虽然商品种类丰富了许多,但消费环境和服务质量却没有明显改善,甚至有所恶化。这让许多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缺乏安全感,对于大件商品和某些服务类商品的消费更是心存疑虑。
重塑消费环境与网购信心已刻不容缓。我们需要从源头上加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提高商品质量,同时改善网络购物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舒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推动消费市场的发展。杨女士是一位网购达人,拥有多年的网购经验,虽然自己遇到上当受骗的情况比较少,但她发现身边一些新手在网购时,遭遇的问题层出不穷。她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同事的遭遇:在网上购买的手机,收到后发现包装袋被打开过,电池金属接片有划痕,显然是使用过的旧手机。商家却坚称这是新品,并表示没有质量问题就不退换。因为是在签收后才开盒检查,所以无法证明电池的划痕是怎么造成的,同事只能无奈接受。类似这样的网购纠纷,在消费者中并不少见。快递不签字不让验货、商品与网站图片不一致、受骗无处投诉、购物网站倒闭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网购信心。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商法研究所所长、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教授认为,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是关键。但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扩大内需只会是一句空话。他强调不仅要让老百姓有钱花,更要让他们放心花钱。为此,应主动出击,将治理消费乱象、改善消费环境作为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
刘教授指出,现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规已经比较健全,但维权的举证成本过高,导致很多消费者选择忍气吞声。他呼吁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让消费者敢于维权、能够维权。同时畅通流通渠道,增加商品供应和服务。他表示不能让消费者为了追回一只鸡而杀掉一头牛,需要部门和消费者维权组织帮助消费者讨回公道。
在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消费者协会等维权组织,买到假冒商品的人大多选择默默忍受。周金龙告诉记者,他的亲戚曾买到假货后找工商、消协都无法解决,但通过媒体曝光后,第二天就出面解决了问题。因此刘教授强调部门和消费者维权组织不能总是采取被动的做法,而应主动采取措施来改善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权益。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增强和提振消费者的消费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