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榨油机受热捧 专家称鲜榨油属毛油隐患大
近年来,食用油安全问题频发,让消费者对食用油的信任度降低。为了规避风险,许多消费者开始转向购买鲜榨食用油或在家自行榨油。
专家对此现象并不完全看好。虽然鲜榨油色泽金黄、香气扑鼻,但它们可能隐藏着安全隐患。在大型农贸市场,鲜榨油受到消费者的热烈追捧,一些流动摊点的现榨芝麻油生意火爆。消费者亲眼见证油品的榨取过程,对其质量更加放心。
随着需求的增长,家用榨油机应运而生。淘宝等平台上,家用榨油机种类繁多,价格不一,销量可观。这些家用榨油机多采用物理方式压榨,号称能保留油料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同时避免有害物质残留。消费者李先生表示,虽然自行榨油成本较高、过程繁琐,但能看到原料和加工环节,吃得放心。
鲜榨油的安全性却受到质疑。北京理化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刘清表示,鲜榨油又称毛油或粗油,其很多指标可能不符合国家食用油标准,属于不合格产品。鲜榨油的杂质较多,烟点较低,容易在烹调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
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的专家阮光锋也表示,毛油中的杂质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由于原油中杂质多样,包括水分、机械杂质、游离脂肪酸、微量金属化合物等,还可能含有砷、汞、残留农药等,这些油脂是不宜食用的。油脂中的杂质越多,越难储存,容易变质,产生有害物质。在高温下,这些油脂的氧化产物对人体健康也是有害的。
虽然家用榨油机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但消费者在选择时应该保持理性,认清鲜榨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确保食用油市场的安全。消费者应该保持警惕,谨慎选择食用油,确保自身健康。鲜榨油的风险:有害物质与质量控制
鲜榨油因其天然、纯正的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除了杂质多这一显著问题,许多鲜榨油还可能含有一些天然的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在一些特定条件下,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巩宏斌指出,一些油料作物如花生、玉米在储存过程中如果发霉,榨得的油中就可能带入黄曲霉毒素。这种黄曲霉毒素是一种致癌物质,主要导致肝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毒素的毒性在高温烹饪下仍然保持,一般的烹饪方法无法去除。与之相反,现代化的食用油精炼工艺中,有专门去除黄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质的步骤,确保油的品质符合国家标准。
除了黄曲霉毒素,鲜榨油还可能含有其他有害物质,如棉籽油中的棉酚、菜籽油中的芥子苷等。这些物质在未经精炼的鲜榨油中可能超标,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专家提醒,消费者在选择食用油时,不能仅凭肉眼判断其安全性。对于一些商家宣传的家用榨油机压榨的油有防病功效,更是要避免盲目相信,食用油只是普通食品,不能指望它们来治疗疾病。
相对于鲜榨油,现代化的食用油加工过程经过严格的精炼和质量控制,能够有效去除有害物质,保证油的品质和安全性。专家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应合理搭配食用油,控制食用量,并注意烹饪方式。不同种类的油如花生油、葵花油、大豆油、玉米油等营养元素各有所长,消费者可以换着食用。尽量避免煎炸类食品,减少油脂的摄入量。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鲜榨油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油料的原有营养元素,但其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消费者在选择食用油时,应综合考虑其安全性、营养价值和品质控制等因素。在享受美食的更要关注自己的健康和安全。更多健康资讯请浏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或相关健康类网站获取信息。(来源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