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药监总局抽检“婴幼儿奶粉未出问题”
国家食药监总局于5月6日发布了的食品国家监督抽检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据通报,本次抽检涉及小麦粉等11类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样品共抽检了2698批次,覆盖了22个生产省份的86家企业,令人欣慰的是,所有样品均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没有发现不合格产品。
食药监总局的食品监管一司巡视员毕玉安在发布会上详细介绍了抽检情况。他表示,本次抽检的食品生产企业数量达到7719家,抽检样品共计21682批次。其中,小麦粉、婴幼儿配方乳粉等食品样品未发现不合格。乳制品、食用植物油等大宗食品以及糖果、果冻等儿童食品的不合格率也相对较低。
尽管总体情况稳定,但抽检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瓶(桶)装饮用水和配制酱油的抽检中,发现了部分不合格样品。不合格项目主要是微生物超标和超限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反映出这些企业在卫生条件、原材料使用、生产经营过程控制上存在缺陷。
食药监总局已要求各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不合格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依法进行调查处理。对于收到检验报告的不合格食品,将监督企业停止生产、销售,并对库存的不合格食品采取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全面清理。对已出厂、销售的不合格食品依法召回。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监督抽检未对大包粉生产企业进行抽检,仅对终端产品进行了监督抽检。在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监管方面,食药监总局要求全国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进一步严格监管。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也采取措施加大了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监管力度。例如,广西食药监局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在全区展开试点工作,以确保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安全。
国家食药监总局的这次监督抽检结果反映了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状况是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食药监总局将继续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确保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苏丹红依旧出没,餐饮安全挑战仍存
食药监总局食品监管二司的张靖司长近日透露,针对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监督抽检结果显示,虽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整体状况稳中有升,但部分问题仍令人忧心。其中,火锅底料中违法添加壳,辣椒及其制品中违法使用苏丹红和罗丹明B等非食用物质的现象依然存在。
此次抽检共涉及了多达122792件次的食品样品,但令人遗憾的是,有高达6.56%的样品被发现存在问题。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如下:
生活饮用水的问题样品检出率高达34.31%,主要原因在于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超标。这意味着,我们的饮用水源在安全性上还存在一定的挑战。腌腊肉制品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其问题样品检出率为28.80%,主要问题在于亚硝酸盐和苯甲酸等超标。这些化学物质超标不仅可能影响食品口感,还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酱腌菜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问题主要集中在大肠菌群、苯甲酸和亚硝酸盐等超标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在食品生产、加工和储存等环节还存在监管漏洞。自制或现制饮料和非发酵豆制品也有一定比例的问题样品被检出。这些问题的主要成因包括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超标,以及部分样品中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致病菌。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也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对此,各地食药监部门已按照总局的部署要求及时进行了处置。食药监总局也加大了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工作力度,并在国家层面重点攻关餐饮食品中病原微生物污染控制问题。对于婴幼儿配方乳粉等产品的销售监管也进一步得到了加强。未来我们期待监管部门能够更加严格地执行食品安全法规,确保人民群众的餐饮安全。请大家持续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负责。(来源)更多新闻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