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烟草类研究频获科技进步奖 伦理因素被弱化

关于研究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争议

近日,一项涉及的科学研究因其参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而引发广泛争议。这项研究的背后,是业与科技荣誉之间的深厚联系,再次将“院士”的评选风波推至公众视野。

该研究,名为《中式特征理论体系构建及应用》,拥有国家发明专利42项,软件著作权3项,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4篇,以及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其成果显著,不仅提高了中式的产品质量和市场适应性,而且在近3年内累计实现新增销售收入达1735.74亿元,新增利税更是高达1421.8043亿元。

这些令人瞩目的成果却未能阻止争议的蔓延。控烟人士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质疑研究是否应该获得国家级的科技奖励。他们担忧,这正是行业利用科技奖项进行营销,将产品的危害合法化、正当化的行为。

回顾过去,行业已有多项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尽管其中部分研究聚焦于降低有害成分,但危害依然不容忽视。业对国家级科技奖的积极申报,被控烟人士视为获取国家层面肯定、使行业利益合法化的手段。

研究的科技奖项背后,不仅关乎荣誉,更可能是一块带来实际“好处”的金字招牌。控烟人士的质疑并非仅针对某一项目或个别研究者,而是对整个行业是否应获得这块金字招牌的深深忧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前副主任杨功焕表示,前几次业获奖已被用于营销,给业带来了巨大利润。业的研究者因此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认可和资源支持,这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激励。这种激励是否应来源于国家级科技奖,引发了公众的广泛争议。

在这场争议中,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研究是否应该获得国家级的科技奖励?这是否会加剧行业的营销和公众健康的损害?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和调整科技奖励的评审标准和机制?

无疑,这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我们期待更多的理性讨论和深入研究,以寻找一个既能鼓励科技创新,又能保护公众健康的平衡点。针对近期控烟协会对行业的质疑,科技部新闻发言人吴远彬表达了他的观点。行业作为合法存在且规模庞大的产业,如果能切实降低吸烟带来的危害,那么这样的研究无疑是一种积极的进步。

中国科学院教授李大光也持类似立场。他明确指出,考虑到中国仍然有众多的烟民,如果科学研究真的能减少对人类健康的损害,那么我们应该权衡利弊,给予这种研究一定的奖励。

控烟人士对此持有不同看法。吴宜群表示,尽管谢剑平的研究成果之一“降焦减害”在国外已经被大量研究证明是存在问题的理论,但依然被商业大肆宣传。她担心,即便某些研究真的有所成效,但一旦被标榜为“减害”并因此获得奖项,这可能会给吸烟者传递一种错误的信息吸烟的危害并不那么大,因此没有的必要。

这种信息的传递可能会误导公众,产生一种错误的导向,即吸烟的危害被降低甚至可以被忽视。这无疑是对公众健康的潜在威胁。控烟人士担心这种所谓的“减害”宣传可能会阻碍人们的决心和行动。他们呼吁应该更加谨慎地对待这类研究宣传,确保公众对吸烟危害有正确的认识,以促进全社会的健康福祉。

行业的研究无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在控烟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如何平衡科学研究与公众健康之间的关系,如何确保研究成果真正惠及人类健康,这是摆在整个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