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长制内容(田长制阶段性总结)

禾香板48尺,这是怎样的尺度?在浙江省余杭区,一项名为“田长制”的耕地保护新模式经过七年的实践,已然成为保护田野的有效手段。让我们一同这背后的故事。

源于社会治理联动工作机制的余杭区“田长制”,自2016年7月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发展出694名网格“田长”。这一制度的创新在于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地块和责任网格,确保了耕地资源的有效保护。

以余杭区的永安村为例,这里每逢假日便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览,感受阡陌纵横、白鹭翩飞的田园风光。游客的到来也为村里带来了不小的收入,证明了保护田地的重要性。时光回溯到七年前,永安村党委书记张水宝接到了一份“田长”责任书,成为全国首位“田长”。这一新兴职务虽然令他感到新奇,但也明白永安村耕地多、问题多,设立田长是势在必行。

那时,“田长制”还未正式推行,面对国土资源部门的困境,老百姓的抵触情绪强烈。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种粮食的利润逐渐降低,部分农民选择外出淘金或改变土地用途。面对这一问题,“师出无名”成为执行者的最大顾虑。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余杭分局自然资源保护科科长姚强回忆道:“那时候,有的村民直言不讳地说,‘我的地,你凭什么管?’”在这种背景下,“田长制”应运而生。

姚强和他的同事们从社会治理大联动机制中受到启发,提出设立“田长”,将保护耕地的责任落实到田间地头“一米”。永安村成为了首个试点村,这背后的逻辑不仅在于其地理优势和典型问题,更在于其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需求迫切。于是,一块公示牌立在永安村的农田上,上面刻着保护面积与田长的名字,宣告着“田长制”的正式启动。

随着制度的逐步推广与实施,“田长制”深刻改变了余杭区的乡村面貌。从百姓的不解与抵触到全民参与的保护意识提升,“田长制”实现了从部门管理思维到全民参与的长效治理机制转变。这项制度不仅解决了耕地乱占乱用现象愈演愈烈的问题,更让农民意识到土地是稀缺资源、是命根子。如今,“我的地,你凭什么管?”这样的问题已不再是障碍,“田长制”带来的不仅是形式的改变,更是对乡村生态与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一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后,各地纷纷效仿实施,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田长制:耕地保护的推进与土地管理的创新策略

近日,四川省印发了《2023年四川省田长制工作要点》,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并非田长制的新起点,而是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的又一重要步伐。自2016年余杭区正式实施田长制以来,这一制度已经走过了七个年头。

田长制并非简单的重分田地,而是对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的一次变革。在余杭区径山镇的一片绿海之中,微风吹动的稻浪见证了田长制的实践成果。径山镇漕桥村党委书记莫国良介绍,这里曾是零散的苗木地,如今通过田长制的有效实施,不仅清退了苗木地,还整合了两村土地,形成了连片的永久基本农田。这样的转变不仅提高了亩产收益,更是对土地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

余杭区的实践只是田长制的一个缩影。在过去的几年中,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以及美丽田园建设等工作,余杭区已经完成了多个“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杭州发布的《关于高质量开展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实施意见》更是为田长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意见》明确,未来5年,杭州将新建和改造提升30万亩以上的集中连片永久基本农田,这意味着田长制的内涵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耕地保护,逐渐向土地的“策划人”“管理人”角色过渡。田长制的作用不仅在于解决耕地的细碎化问题,更在于推动土地的节约高效利用,强化高标准农田的管护。

这一制度的推广和实施,是耕地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土地管理策略的创新。田长制将各级和部门的责任明确到位,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耕地的有效保护。在未来,随着田长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化,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土地得到高效利用,更多的农田焕发新的生机。

田长制是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的一次重要创新,它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也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制度将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实施,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高文 裴逊琦。来自中国农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上一篇:最近腰酸,尿有时有段白色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