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部,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部
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高校自动化专业正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错位、专业知识过时以及实践环境建设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中曾一度显现,但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及满意度均显著上升,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北京工业大学的“环保自动化”教师团队成功入选。这支优秀的教师团队背后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追赶时代步伐、不断创新的故事。
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乔俊飞教授意识到,要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自动化人才,必须从源头破局,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他们深入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了解实际需求,绘制出新型自动化工科人才的“标准像”,为改进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
在乔俊飞教授的主导下,团队敢于对课程进行改革,打造“智能+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他们淘汰过时课程,降低传统工业控制知识比重,按照“数据”“智能”“系统”等维度对专业进行重构。为避免“因人设课、因人固课”的弊端,他们建立了专业知识重构机制,确保知识体系动态更新。
团队还注重实践育人,把课堂搬到实验室,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北京工业大学素有“实践育人”的优良传统。他们新建了多个教学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锻炼机会。这些举措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自己,提升实践能力。
正是这种前瞻性的视野和大胆的改革措施,使得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能够培养出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新型自动化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也为该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他们的故事,不仅为高校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也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