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栓塞综合征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脂肪栓塞综合征是一种临床表现差异较大的疾病,根据Sevitt的分类,可分为暴发型、完整型(典型症状组)和不完整型(部分症状组、亚临床型)。其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各异,其中纯脑型最为罕见。

一般病例的潜伏期约为46小时,临床症状可在受伤后几小时至一周左右出现。80%的病例在伤后48小时内发病。

暴发型病例在受伤后短期内出现脑症状,如昏迷、妄想、痉挛等,可在1-3天内死亡。典型症状在X线下可能表现为线性病变不完全,临床诊断较为困难,许多病例需要在尸检时才能确诊。

完全型(典型症状群)病例在伤后12-24小时内出现症状,包括发热、脉搏快、呼吸系统症状(如呼吸急促、咳嗽、脂肪痰)和大脑症状(如意识障碍、嗜睡、朦胧或昏迷),以及全身疲劳。病情迅速加重,可能出现抽搐或瘫痪。当呼吸中心受累时,可能出现呼吸不规则、湿音等严重症状,甚至呼吸骤停。皮肤可能有出血点。

而不完整型(部分症状群)则缺乏典型症状或无症状,容易被忽视。若处理不当,可能突然转变为暴发或典型症状群,特别是在移动患者或肢体受伤时。

脂肪栓塞多为不完全型,病情较为轻微。其中,无呼吸症状者只有脑症状轻微,如发热、心动过速、皮肤出血点等。临床诊断脂肪栓塞时,主要标准包括皮下出血、呼吸系统症状及肺部X线性病变、无颅脑创伤的神经症状等。次要标准包括动脉血氧分压下降、血红蛋白下降等。

对于临床症状,主要标准需要满足2项以上,或只有1项主要标准,但次要标准或参考标准需要满足4项以上,才能确诊为隐性脂肪栓塞。主要标准中的皮下出血通常在伤害后2-3天出现,部位多在皮肤松弛处,如肩膀前部、锁骨上部、胸部、腹部等,也可能出现在结膜或眼底。呼吸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典型的肺X线表现为“暴风雪”形状阴影。脑症状则包括头痛、失眠、兴奋、昏迷、痉挛等症状。

心跳疾速,脉搏跳动超过每分钟120次,这是身体发出的紧急信号。与此体温的飙升,一旦超过38℃,高烧的警报便响起。这些征兆,都在指向一种可能的医学危机脂肪栓塞综合征。

尿液中的变化也是重要的警示标志。尿液中的脂肪滴通常会漂浮在尿液上层,患者需要通过导尿法进行检查,以确保尿液的完全排空。我们也要关注血小板的数量。在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情况下,血小板可能会急剧下降。对于这一现象,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低血容量或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与脂肪滴凝集有关。

血液检查的其他指标也不容忽视。血沉加快,红细胞沉降率急剧上升。伤后五天内,如果红细胞沉降率超过70mm/h,便具有诊断意义。血清脂肪酶的含量升高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在创伤后的3至4天,血清脂肪酶升高的比例高达32.7%。当肺部脂肪栓形成时,肺部分泌的脂肪酶会分解中性脂肪栓,导致血清脂肪酶升高。

游离脂肪在创伤患者的血液中的出现率也会增加。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如果有脂肪滴的存在,便可以确诊。而对于脂栓形成的诊断,目前仍在不断探索中。

由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诊断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结合病史及各项有关指标进行全面分析。针对这种复杂的诊断,分为三级:可疑诊断、早期诊断和临床诊断。对于严重骨折创伤的患者,如果出现脑部症状、高烧、脉速、呼吸困难等,应高度怀疑脂肪栓塞,并立即进行进一步检查。

目前,对于脂栓形成综合征的诊断指标仍在探索中。多种方法如肾穿刺活检、静脉穿刺抽血等都被提出,但各有利弊。我们需要密切观察血液和尿液游离脂肪滴的变化,同时结合其他指标如血氧分析、血常规等进行诊断。对于疑似病例,应尽早开始治疗,包括呼吸支持疗法等。

脂肪栓塞综合征的诊断需要结合多种指标和方法,同时也需要医生的经验和判断。对于患者来说,及时观察和就医是预防和治疗这种病症的关键。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