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糜尿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关于治疗乳糜尿的多种策略与方法解析
一、保守疗法
乳糜尿的自然缓解率较高,部分患者可自行停止。在发作期间,建议卧床休息,避免高脂食品、剧烈活动,并多喝水。中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酸酯合成品(MCT)也可用于替代普通食用油,其成人用量为每日4-5g,分三次服用,每月一个疗程,可持续2-3个疗程。
二、针对病原体的治疗
对于外周血或尿液中发现微丝虫的病原体,首先应选择杀虫剂治疗。特殊药物如柠檬酸乙胺嗪(海群生)是中程治疗的首选。血阳性患者可服用3个疗程。
三、中医辨证论治
我国古代医书对乳糜尿有详细记载,称之为乳糜尿“膏淋”。中医根据其病因进行辨证治疗,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属“湿热是浊症”者,清热利湿,如用“分清五淋丸”。
2. 属“中气不足”者,可用“补中益气汤”。
3. 属“肾虚”者,补肾固本。
4. 对于其他情况,如“气聚成肿、血瘀成疤”,则应用“三甲莪术散”。
还有一些单方验方如鲜荠菜汤、白颖苔草等,可煮水多次分服,方便有效。
四、肾盂灌注疗法
通过肾盂灌注0.1%~0.5%硝酸银或12.5%碘化钠液等刺激性药液,促进乳糜瘘闭合。但此法容易复发,且灌注压力过大可能导致休克。
五、体外冲击波治疗
有报道指出,体外冲击波意外治愈了患者的乳糜尿。此法已对113例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多年后,治愈率颇高。但其机制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
六、手术治疗及相关注意事项
手术治疗包括肾蒂淋巴管结扎(或剥脱)、肾被膜剥脱术等。但由于手术设计缺乏理论依据或不合理,疗效差且损伤大,部分手术已被废弃。需要注意的是,评价手术效果时应考虑乳糜尿间歇性发作和高自然缓解率的特点。对于手术治疗,存在以下两种主要方法:
1. 肾蒂淋巴管结扎:手术原理是根据乳糜尿系淋巴液进入肾盂的机制,阻断淋巴液的肾内反流。但手术后淋巴管可能通过侧支循环重新连接,影响长期疗效。手术难度大、损伤大,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正确实施的话,效果良好。
2. 淤积淋巴液分流术:自1962年以来,专家对淋巴与静脉吻合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手术原理是将扩张的淋巴管与静脉吻合,直接注入低压静脉。但长期疗效一般,主要原因是淋巴液特性导致吻合口排水不畅或堵塞。
手术治疗后复发的原因可能包括淋巴管结扎不完全、侧支循环建立等。对于双侧乳糜尿的患者,可能存在定位错误的问题。在进行治疗时务必谨慎并确保正确诊断。经过长期随访的30例手术病例中,我们发现单纯行吻合术16例,其中痊愈15例。虽然这种手术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其手术切口与暴露的难度较大,对患者造成的损伤也相对较重。
对于精索淋巴管与精索静脉的问题,我们采用了精索淋巴管-精索静脉吻合术。通过腹股沟切口,至少将2~3个精索淋巴管与精索静脉进行端端吻合。在56例男性患者中,单侧30例,双侧26例,经过6-4年3个月的随访,乳糜尿消失50例(92.6%)。由于精索淋巴管扩张明显,手术效果良好,因此一般选择病程长、病情较重的男性患者进行治疗。
我们还探索了淋巴管在盆腔内扩张-腹壁下静脉吻合术。在下腹中切口中,我们将髂血管附近扩张的1~2根淋巴管与腹壁下静脉进行端一致吻合。大约10%的乳糜尿患者存在盆腔淋巴管扩张现象,采用这种方法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此类病例较少,其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以上三种淋巴液分流术均需在显微镜下进行精细操作。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淋巴管和静脉的正确选择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和治疗效果。
除此之外,腹股沟浅淋巴结-大隐静脉吻合术也是一项创新手术方法,由鲁功成于1980年设计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其设计原理基于淋巴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中胚层间叶分化理论。手术要点在于选择靠近大隐静脉及其分支的质韧淋巴结,并将其与相邻的大隐静脉或其分支进行吻合。在5年内,作者用这种方法治疗了32例乳糜尿患者,其中30例接受了长达5至4年7个月的随访。术后1年内,尿乳糜试验阴性的患者占比82.61%,术后3年以上的占比75%。对1例成功手术患者进行淋巴造影和电视动态观察发现,通过吻合的淋巴结和串珠进入大隐静脉的现象明显。但也要注意,2年后有1例复发,造影提示吻合口堵塞。
至于预后方面,目前尚未有相关资料报道。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研究来进一步了解手术后患者的长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