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探索心脏猝死的源头
心脏病,一种无声而危险的健康杀手,其背后的原因究竟何在?让我们深入剖析其发病机制,理解心脏猝死的源头。
冠心病是心脏性猝死中最常见的病因。统计数据显示,冠心病猝死占全部心脏性猝死的比例高达半数以上。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心病的重要类型之一。此类患者的血管受累程度越重,猝死发生率越高。当冠状动脉出现急性病变,如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和急性血栓形成时,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急剧上升。近年来,研究发现无症状心肌缺血通常出现在已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中,这类患者的风险也相应增高。无症状或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可能引发多形性室速或单形性室速等严重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能导致心脏猝死。这类严重的冠状动脉痉挛可能引发ST段抬高,并可能伴有严重的心律失常。
除了冠状动脉疾病外,非冠状动脉性疾病也是心脏猝死的重要原因。原发性心肌病、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等都有可能引发心脏猝死。例如,肥厚性心肌病和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猝死的风险较高。瓣膜病中的风湿性心脏病和原发性二尖瓣脱垂也可能导致猝死。对于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瓣膜置换后也可能出现心脏性猝死。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发绀型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等也是猝死的潜在风险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关于右心室心肌病的报道逐渐增多,对于有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年轻患者,应同时重视左右心室心肌病的诊断。
心脏猝死的发病原因是复杂多样的。除了冠心病外,还包括心肌病、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等。这些疾病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从而导致心脏猝死。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预防是至关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都有助于降低心脏猝死的风险。对于已知有心脏病风险的人群,定期进行体检和监测也是预防心脏猝死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一种被称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全的疾病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种疾病常常在看似健康的年轻人中突然引发猝死,特别是在活动时,如进行运动或日常活动,可能引发室性心动过速。大约一半的病人在体检时没有明显异常,但部分病人的右心室显著扩大,胸壁呈现不对称。年轻人在运动后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可能包括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多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原发性室颤,其临床表现可能为晕厥或心搏骤停,甚至导致猝死。
除此之外,其他因素如心肌炎、多系统性结节病以及心脏肿瘤等也可能引发猝死。心肌炎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其病理变化包括心肌炎症细胞浸润、心肌细胞水肿和坏死等。当累及传导系统时,可能导致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重症心肌炎容易引发心源性休克和猝死。多系统性结节病约有20%的病例会有心脏受累,也可能引发猝死。心脏性结节病可能导致心脏肥大,当病变广泛时,可能引发各种心律失常。其他如心脏肿瘤(如黏液瘤)也可能发生猝死。
在电生理异常方面,先天性或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这类病人的QT间期延长,可能引发严重心律失常如扭转性室速、心室颤动或心室停搏。预激综合征、传导系统病变等也与猝死有一定关系。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时,如果旁道不应期短,可能导致恶性心律失常而猝死。
除了疾病和电生理异常,行为应激也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诱发因素。现代研究表明,行为应激可能增加心室的易损性,诱发恶性心律失常。流行病学研究发现,A型行为(一种具有强烈竞争精神和时间紧迫感的行为模式)与环境应激刺激具有较强的交感神经反应,这种高交感反应使心脏易于发生室颤。过度体力活动、运动、饱餐或气候寒冷也可能触发心律失常。
在一组令人痛心的数据中,我们看到了22位青年竞赛运动员的猝死悲剧。其中,有18位不幸的生命在运动期间或运动后不久就黯然消逝,而他们中的大多数死亡可能与心律失常性心脏骤停有关。剧烈运动成为了这场悲剧的诱因。这让我们不禁对这些年轻生命的离去感到深深的哀悼和思索。
在这背后,隐藏着一些深层的机制。电解质紊乱就是其中之一。无论是血钾过高还是过低,都可能引发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对于患有低钠低氯综合征的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病人来说,发生猝死的风险更是大大增加。最近的研究表明,水中镁的缺乏与猝死密切相关。在镁含量不足的地区,猝死的案例更为常见。镁的缺乏能够引发心律失常,包括室早、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甚至导致冠状动脉痉挛。静脉内补充镁可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和猝死的风险。
除此之外,心力衰竭也是猝死的一个重要诱因。在心室肌有瘢痕及代偿差的情况下,除极、复极不均匀,容易导致室性心律失常。血儿茶酚胺增高及心衰时的心肌代谢产物可能引发心电不稳定,诱发室颤。在心衰时,应用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和利尿剂可能导致低钾、心律失常及室颤阈降低,轻度的心肌缺血也可能成为猝死的。
更令人警惕的是,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也存在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例如,奎尼丁、胺碘酮、丙吡胺等药物在被用于治疗心律失常时,可能会引发扭转性室速和室颤。
在深入探讨其发病机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动态心电图记录分析显示,致死性心律失常包括多种类型,而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心室肥厚与心脏性猝死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受到重视。冠心病、原发性心室肥厚等疾病因室速或室颤发作而猝死的案例屡见不鲜。
电机械分离也是心脏性猝死的一个常见原因。病人突然意识丧失,心音和脉搏消失,但心电图上仍可见房室的心电波形。这种情况常见于心脏破裂、急性心包填塞等疾病。其发生机制与钙的流失、心肌收缩力减退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失衡有关。
每一个生命的消逝都是对社会的警示。在追求运动成绩的我们更应关注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于普通人来说,了解这些猝死的原因和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保护自己,远离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