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期前收缩应该做哪些检查

让我们理解一下室性期前收缩的基本概念。这是一种心脏过早产生的兴奋,这种兴奋使得心室提前收缩。它的心电图表现独特,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其本质的机会。

在心电图上,室性期前收缩表现为一种提早出现的QRS-T波群。这个波群的出现并不伴随任何异位P波,表明其并非由心房产生的兴奋。QRS波群本身宽大畸形,时间一般超过或等于0.12秒。T波的方向常常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这是继发性T波改变的一种表现。每次室性期前收缩后,心脏都会进入一个完全性的代偿间歇,即在此期间,心脏会完全恢复正常的节律。

对于由同一异位兴奋灶引起的室性期前收缩,它们与前一个心搏有着固定的联律间期,也被称为配对间期或配对时间。这个联律间期是固定的,并且可以在多年的时间内保持不变。在窦性心律不齐的情况下,联律间期可能会有轻微的变化。

在描述室性期前收缩的具体特点时,我们注意到QRS波的形态取决于兴奋在心室的起源部位和激动在心室的传导情况。还会出现继发性ST-T改变。在室性期前收缩发出前后,窦性冲动仍然会激发心房,但室性期前收缩很少逆传至心房。

对于室性期前收缩的定位诊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心电图上QRS主波的方向和形态来进行初步判断。例如,左心室期前收缩的QRS主波在Ⅰ、V5导联向下,在Ⅲ、V1导联向上。右心室期前收缩则表现为QRS主波在Ⅰ、V5、V6导联向上,在V1、V2导联向下。

室性期前收缩还有一些特殊类型值得我们关注。比如间位性室性期前收缩,它发生在两个窦性搏动之间,没有代偿间歇。还有室性期前收缩呈规律的联律出现,如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三联律等。最后一种特殊类型是室性期前收缩的二联律法则,它表现为恒定在长心动周期后出现,并形成联律间期固定的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

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现象,其心电图表现独特且复杂。通过深入理解和解读心电图上的各种表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心脏的工作状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室性期前收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在心脏电活动中,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现象。它的表现多样,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并仔细分析。

我们要了解的是反二联律法则,也称为非慢率性室性期前收缩。这种室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并不长,可以非常短暂。如果伴有窦性心律不齐,那么室性期前收缩会在短的心动周期后发生。这种情况较为少见,但在心电图上表现为明显的特征。

接下来是室性期前收缩连发,这是指两个或更多的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这些连续的室性期前收缩的形态可能略有不同。如果连续发生三个室性期前收缩,我们称之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这种连发情况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再来说说R-on-T现象,也称作R-on-T综合征。这是发生在心室复极不完全,心室处于易反复激动的易损期的一种现象。它分为A型和B型两种类型。A型的特点是室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缩短,而B型则与Q-T间期延长有关。这个现象可能引发短暂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可能导致猝死。

还有舒张晚期室性期前收缩与R-on-P现象。当室性期前收缩发生在舒张晚期时,心电图上表现为在P波后面紧跟一个宽大畸形的QRS波。如果QRS波落在P波的上支、峰上或下支,则称为R-on-P现象。

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心室异位起搏点引起的室性期前收缩。这种情况通常提示有器质性心脏病,可能出现在严重的心肌缺氧、广泛的心肌梗死等患者中。

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则是在同一导联中,出现的室性期前收缩其QRS波振幅、形态互不相同,但联律间期相同。其临床意义与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相似。

除此之外,还有隐匿性室性期前收缩,包括二联律和三联律等。这些现象在心电图上都有其特定的表现,需要我们仔细分析和识别。

对于极短联律间期型室性期前收缩,其Q-T间期正常,联律间期最短为240ms,最长仅300ms,通常为280ms。这种类型的室性期前收缩大多发生在前一心动周期的T波前支、顶峰或后支,少数发生在ST段与T波的连接处。这种类型的期前收缩很容易诱发极短联律间期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且多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中,但其病死率极高。

在缓慢性心律如窦性心动过缓或逸搏心律中,我们可以看到特迟型室性期前收缩的存在。其联律间期以特长为主要特征,诊断标准为≥0.80s。这种类型的室性期前收缩频率较慢,已属于室性期前收缩与室性逸搏之间的加速性室性逸搏心律范畴。但由于基础心律过慢,逸搏即变为相对期前收缩。

对于联律间期递增型和递减型室性期前收缩,前者表现为在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时,联律间期逐渐递增继而消失,如此循环往复;后者则表现为联律间期逐渐缩短,直至出现反文氏现象,即折返传导时间逐渐加快直至折返中断。对于这两种类型,心电图诊断要点包括证明室性期前收缩为折返型期前收缩、观察联律间期的变化以及鉴别与室性并行心律等。

在心脏的电信号传导中,室性期前收缩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当房室交接区的两条径路A径路与B径路,展现出相同的不应期和折返速度时,便产生了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这两种形态的室性期前收缩交替出现,仿佛是一场优雅的舞蹈,在心电图上展现出独特的韵律。

想象一下,当冲动通过A径路时,B径路展现阻滞;而当冲动转向B径路时,A径路又进入阻滞状态。这种奇妙的交替现象,使得两种形态的室性期前收缩如琴弦上的音符,轮流奏响。而这一切的发生,离不开两条径路存在的单向性传入阻滞。否则,冲动可能会从一条径路无阻碍地通过,使得心电图只表现出一种形态的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后的心电图变化,是一场心电的交响乐。在期前收缩后,基本心搏(多为窦性心律)在起源、传导、兴奋上都会出现异常。P′-R间期、QRS波形态、时限及ST-T等都会发生改变。有时候,这种影响甚至会波及到期前收缩后的第2个或若干个心动周期,使得心电图展现出复杂的变化。

而室性期前收缩QRS波群的正常化,则是另一种令人惊叹的现象。在某些情况下,QRS-T波群竟然与正常的窦性QRS-T波群相似。当存在束支传导阻滞时,QRS-T波群的宽度甚至会减小,几乎接近正常的窦性QRS-T波群或完全正常。

室性期前收缩还会伴随逆行性室房传导及反复搏动。这种现象的实际发生率远高于我们在临床体表心电图上所观察到的。很多时候,它可能被宽大畸形的QRS-T波所掩盖。而在心电图上,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室性期前收缩QRS波后,出现一逆行P′波,R′-P′间期通常不超过0.20s。

在有Q波的室性期前收缩中,异位起搏点的产生与心肌梗死有一定的关联。如果心电图上呈现QR型、qR型、qRs型的QRS波,并伴有心肌梗死,那就表明出现了有Q波的室性期前收缩。这种变化与心肌梗死的部位密切相关。

我们还需要关注频率依赖性室性期前收缩。这是一个与基本心律的频率变化密切相关的现象。快频率依赖型室性期前收缩和慢频率依赖型室性期前收缩是其中的两种类型。前者在心率加快至临界频率时出现,后者则出现在长的心室间歇之后。两者的发生机制都与心律不齐有关,也可能与体内儿茶酚胺及肾上腺素分泌的变化有关。

室性期前收缩是心脏电信号传导中的一项奇妙现象,它展现出了心脏电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心脏的电生理机制。

上一篇:肺炎反复3个月4个月分别都患上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