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如何治疗带状疱疹
经络选择与穴位处方
当问题出现在面部时,涉及到三叉神经的选择。针对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的不同侵犯,经络的选择各有侧重。在眼部经络的选择上,膀胱经、胆经、三焦经和小肠经是我们的首选。对于颈部问题,胃经的选取需精确到颈动脉搏动处的距离任脉1.5寸的位置,大肠经和小肠经络也各有特定的位置。
在胸、腰、背部,我们遵循病房旁取中的原则选取任脉,同时也需要根据不同部位选择肾经、胃经、脾经、肝经、胆经和膀胱经等。特别是任脉,它在胸腹正中的位置使其成为多个经络的交汇点。对于膀胱经,其主体分布在背部,距离督脉1.5寸及3.0寸的区域是其主要作用范围。
在腿部,胃经、胆经、膀胱经等都有其特定的路径。其中,胃经行走在腿阳面前路,胆经则位于中路,而膀胱经则位于后路。除此之外,脾经、肝经和肾经的分布也涉及腿部的前后位置。
脸部穴位处方:
对于脸部问题,胆经的选取是关键。远处取穴包括陵泉、足临泣和绝骨,局部则可以选择瞳子、上关、听会和风池。胃经的远穴包括足三里、上巨虚、内庭和丰隆,局部则有承泣、四白、地仓和颊车。大肠经的合谷、曲池、足三里和偏历是远处取穴的好选择,局部则可以选择禾胶和迎香。三焦经的支沟、中渚和外关是远处的十总穴之一,局部取穴包括丝竹空、耳门和风池。
颈部穴位处方:
颈部问题的经络选择主要集中在胃经、大肠经和小肠经。胃经的远处取穴与脸部相似,局部取穴则包括人迎气舍。大肠经的合谷、曲池等是远处取穴的好选择,局部则可以选择扶突和天鼎。小肠经的养老、阳谷和支正是远穴的首选,局部则可以选择天窗和天容。
胸、腰、背部穴位处方:
在这个区域,任脉的廉泉、承浆和坛中是关键穴位。肾经的远穴包括太溪和筑宾,局部则有于中和俞府。胃经的足三里等远穴与肾经相似,局部则可以选择梁门等。脾经的公孙等远穴和局部的周荣等也是重要选择。
经络穴位之秘:从肝经到胆经,再到膀胱经与腿部经络的深入解读
让我们深入探讨人体经络穴位中的肝经、胆经、膀胱经以及腿部经络。这些经络穴位对于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如何精准取穴,以及如何运用手法进行穴位刺激。
肝经取穴分为远处和局部两种。远处的穴位包括太冲、中封和行间;而局部的穴位则是期门。对于胆经,远处穴位有阳陵泉、足临泪、风市和绝骨;局部穴位包括日月、渊液和辙筋。膀胱经的穴位则分为委中、昆仑、承山和京骨等远处穴位,以及大织、肝俞、胆俞、胃俞和肺俞等局部穴位。
在腿部经络中,胃经的远穴包括足三里、上巨虚、内庭和丰隆;局部穴位则是髀关和伏兔。胆经的穴位包括阳陵泉、足临泪等远处穴位,以及居胶、风市和环跳等局部穴位。对于膀胱经,远处穴位如前所述,而局部穴位包括殷门和秩边。
对于病变部位的局部取穴,通常采用在水泡周围扬刺或局部灸的方法,针尖刺向疱疹中心区进行横刺。这就是所谓的围针穴。取穴规律包括局部皮下或相邻取穴、背部取受损部位神经根、远距离取穴以及对症加穴等。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取穴方法。
举个例子,对于具体的处方,我们可以选择局部围针穴配合外关、曲池、三阴交和太冲等穴位。如果是头部疱疹,可以加入谷和内庭穴;腰部以上的疱疹则可以选择支沟和内关;腰部以下的疱疹则可以选择血海和阴陵泉。
至于手法方面,对于实症和急性疼痛,我们可以采用提插扭转的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天两次,同时采用局部卧针横刺。实症和急性病也可以采用穴位放血的方法,隔天一次。疱疹周围可以采用浅刺皮肤针或梅花针进行治疗。
我们还可以使用耳针进行治疗。对应的选穴包括敏感点、肺、肝、下屏穴和屏间等。治疗方法是取2至3穴进行捻转强刺激,留针20至30分钟。
通过对经络穴位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穴位刺激,促进身体健康。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人体经络穴位,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