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疟疾的原因有哪些
疟疾是一种因蚊子叮咬而传播的疾病,其主要病原是疟原虫。这种疾病引发的症状多样,包括周期性的冷热发作、脾肿大、贫血等,并对脑、肝、肾、心、肠、胃等器官造成损伤。
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疟疾的传染源主要是疟疾患者和携带疟原虫的患者。蚊子是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其中中国蚊子在平原区间是疟疾传播的主要媒介,而在山区则主要是小蚊子。在丘陵地区,雷蚊嗜人血亚种充当重要角色,甚至在海南岛山区,劣质蚊子也被发现扮演疟疾传播的角色。人群普遍易感疟疾,虽然感染后有一定免疫力,但并不持久,且各种疟疾之间不存在交叉免疫。
疟原虫是引起疟疾的根源,它们属于血孢子虫目、疟原虫科。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分别引起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这些疟原虫在红细胞中的寄生期被称为红内期,在这个阶段,它们的形态随着生长、发育和繁殖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红内期疟原虫经历了滋养体期、裂殖体期和配子体期等形态变化。滋养体是疟原虫摄食和生长的最早阶段,之后发育为裂殖体,最后形成配子体,进入有性生殖阶段。
生活史方面,寄生于人体的四种疟原虫的生命历程大致相同,都需要经历两代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分为红细胞外期、红细胞内期和孢子增殖期。它们需要两个宿主:人和蚊子。首先进入肝细胞发育(红细胞外期),然后在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和大规模繁殖(红细胞内期),最后分化配子体,完成无性生殖,开始有性生殖的初始发育。此后,它们依靠蚊子进行有性生殖和孢子增殖。
疟疾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了解疟疾的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和形态变化以及生活史对于预防和控制疟疾的传播至关重要。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蚊子叮咬,并加强对于疟疾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以保障人类的健康。疟疾的发病机制
疟原虫的生命史中,红细胞内期是引发疟疾的主要阶段。所有的疟疾症状,包括典型的周期性发作、继发性贫血和问题,严重的危险疟疾、疟疾肾病、黑尿热等,都是由疟原虫及其病理生理变化引起的。
一、潜伏期
从疟原虫入侵人体到疟疾发作,存在一个潜伏期。这一时期包括红外发育和红内疟原虫裂体增殖。若红内疟原虫通过输血直接注入人体,潜伏期则仅与红内疟原虫增殖到一定数量的过程有关。
二、疟疾发作、再燃和复发
疟疾的典型发作包括发冷、发热和出汗三个阶段,整个过程约8~10小时。发作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进入间歇期。发作与红内期疟原虫裂体的增殖周期及疟原虫的数量有关。随着发作次数增加,人体对原虫产生免疫力,或经过不彻底的治疗,大部分红内期疟原虫被消灭,临床症状消失。但几周或几个月后,残留的疟原虫可能因某些原因再次引发疟疾,称为再燃。若红内期疟原虫已被清除,但肝细胞中的迟发性子孢子在休眠结束后,裂体增殖产生的裂殖子再次侵入红细胞,引发疟疾,则为复发。复发时症状一般比初发时轻,发作次数也少。
三、贫血和肝脾大
1. 贫血:疟疾反复发作后,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导致不同程度的贫血。恶性疟疾的贫血更严重,因为恶性疟原虫侵犯各种红细胞,繁殖并破坏红细胞。
2. 肝脾大:疟疾患者可能出现肝大,尤其是儿童恶性疟疾。脾大是疟疾患者早期出现的具有明显特征的体征。
3. 疟疾肾病综合征:疟疾可能并发肾小球肾炎、急性肾衰竭或肾病综合征。一般认为这是由免疫病理现象引起的。一些长期未愈的患者可能出现肾病综合征。在恶性疟疾和三日疟疾患者中,疟疾肾病更为常见。
4. 危险疟疾:这是一种病情严重、发展迅速的疟疾类型,常发生在恶性疟疾爆发流行时期或在无免疫力的人群中。该类型患者开始发病时可能无明显异常,但病情可能突然恶化,症状复杂多变,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超高原虫血症、持续昏迷、严重贫血、黄疸、水、电解质或酸碱平衡失调等。
对于儿童疟疾,可能有严重的并发症甚至迅速死亡,特别是在恶性疟疾流行区。应尽量避免带婴儿或幼儿到这些地区,若不可避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避免蚊子叮咬,并需要根据体重调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