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治疗急性肾衰竭的综合策略
在治疗急性肾衰竭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精确和综合的治疗措施,以确保患者能够平稳度过少尿期并恢复肾功能。
一、严格控制液体入量
准确记录患者的出水量,每天的补液量需要精确计算,以确保不超过显性失水(如尿液、汗液等)和不显性失水(如呼吸、皮肤蒸发等)的总和。过多的水分摄入可能导致水中毒、肺水肿、脑水肿或充血性心力衰竭。
二、饮食调整与营养支持
在肾实质损伤初期,由于组织分解代谢旺盛,尿素和蛋白质代谢的最终产物急剧增加。为了减轻肾脏负担,我们需要限制蛋白质摄入,而糖应作为主要供应热量的来源。若患者无法确保足够的热量摄入,可以通过静脉给予葡萄糖、脂肪乳剂或全营养混合物来补充。随着病情的稳定,每天给予低蛋白饮食,同时确保摄入高质量蛋白质,如蛋类和牛奶。多种维生素的补充也至关重要。
三、纠正电解质紊乱
1. 高钾血症处理:严格限制钾盐摄入,避免食用含钾丰富的食物和药物。使用葡萄糖和胰岛素的组合可以促进钾与葡萄糖结合,储存在肝细胞中。当血清钾浓度较高时,可以考虑使用离子交换树脂、灌肠等方法排钾。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透析治疗。
2. 低钠血症处理:少尿期的低钠血症多因水分摄入过多导致,因此限制液体摄入是预防和控制低钠血症的关键。补钠量需根据血清钠水平和体重计算,同时需考虑是否存在代谢性酸中毒或低氯血症。
3. 低氯血症:通常无需特别纠正,仅在特定情况下考虑静脉补充氯化铵溶液。
4. 低钙血症:伴有高钾血症时,可使用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
四、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有效控制蛋白质分解代谢、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是避免代谢性酸中毒的关键。在必要时,可以适量输入碱性溶液或使用透析疗法。
五、感染预防与治疗
急性肾衰竭患者抵抗力较低,易发感染,因此预防感染至关重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期消毒、加强护理等都是重要的预防措施。一旦发现感染,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六、应对高血压与心力衰竭
高血压容易引发高血压脑病,出现抽搐等症状。适当降低血压至关重要,同时要保证肾血流量不受影响,避免肾脏排泄障碍导致中毒。利舍平、肼屈嗪和甲基多巴是常用的降压药物。当血压急剧升高,或有早期高血压脑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时,持续静滴硝普钠能迅速控制血压,且不会显著增加心脏负荷。使用硝普钠时,需监测血清硫氰酸盐浓度,初始剂量为0.2μg/(kgmin),药物溶于高浓度溶液(5%葡萄糖250ml加硝普钠50mg)中滴入。
对于急性肺水肿的患者,需注射毛花苷C(西地兰)等洋地黄药物。因患者心力衰竭导致输出量高、血压上升,可缓慢静脉注射酚妥拉明(苯胺唑啉)5mg(溶于50%葡萄糖液10ml中),之后以10~20mg的剂量加入200ml葡萄糖液中静滴,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荷和回心血量。
在特定情况下,如血清尿素、肌酐超过一定水平,血清钾过高,二氧化碳结合力过低,或由体液过多引发肺水肿、心力衰竭、脑水肿等,需要进行透析治疗。目前,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已广泛应用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腹膜透析方法简便、效果好,通常作为首选,除非患者存在某些禁忌症。血液透析对于纠正高钾血症和尿毒症最为有效,但需要专门的设备和人员。
在多尿期和恢复期,疾病正在好转但仍需谨慎。患者由于肾小管功能未完全恢复,仍存在水、电解质紊乱和氮血症等问题,身体虚弱也易感染。需计算入水量,避免过多摄入;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和肾功能状态;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康复;在恢复过程中还需适当锻炼并预防感染。
至于预后方面,妊娠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孕产妇死亡率较高,主要死亡原因是颅内出血、尿毒症、严重感染或多器官衰竭。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致病因素是否能纠正或去除、治疗是否及时以及肾功能状况等。母体并发症也可能危及胎儿。对于此类患者需密切监控并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