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室性心动过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儿童室性心动过速的病因

儿童室性心动过速的起因纷繁复杂。其源头可能源自心血管系统本身的疾病,也可能是其他如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等疾病引发的心脏损伤。部分情况下,甚至原因不明,犹如在“正常人”中突然发生。

1. 生理因素:在婴幼儿期,部分室性心动过速的患儿并无器质性心脏病等全身性疾病,这种情况往往在运动中出现。

2. 心脏病:这是室性心动过速的常见原因,包括病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病手术中和术后、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以及心脏肿瘤等。

3. 药物和毒物的作用:例如洋地黄、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导致的心律失常,以及其他药物的中毒或过敏反应。

4. 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低钾血症、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等是导致室性心动过速的常见电解质问题。

5. 全身性疾病:如严重缺氧窒息SLE、严重感染等,可能导致心肌损伤后发生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形式多样,持续发作的时间和临床特征也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根据心电图表现、攻击形式和临床变化,我们可以将其分类如下:

1. 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电图的同一导联QRS波群只有一种形式。这种心动过速可能是短阵性的,也可能是持续性的。

2. 双向室性心动过速:又称“双向心动过速”或“双向室性心律”,指两种相同的心电图导联QRS-T波形交替发生。其产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涉及到心室两个异位起搏点的交替兴奋。

3. 并行性室性心动过速:这是在室性并行心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并行心律是指浦肯野纤维网在心室内膜下的异位节律点,其周围存在保护性传入阻滞。

4. 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电图同一导联上出现三种以上形式的QRS波群。这种类型包括多形室速伴发于Q-T间期延长和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一种心脏疾疾,其分类多样,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让我们深入了解其分类及其特点。

根据持续时间,室性心动过速可分为三类: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反复性室性心动过速。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症状和表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超过30秒,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晕厥和休克。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间短,持续时间短于30秒,患者常感到心悸和胸闷。而反复性室性心动过速则表现出特定的心电图特征。

进一步根据儿童时期的临床表现和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多种类型: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深入探讨其发病机制,我们发现儿童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与所有其他心律失常相同,涉及到自律性异常、触发兴奋和折返机制。虽然目前无法确定具体的发病机制,但了解这些可能的机制对于诊断和治疗室速至关重要。

自律性异常是其中之一,正常的自律性细胞如窦房结和房间结可以自发去除极,而受损或疾病状态下的心肌细胞可能会获得异常的自律性。这种细胞的异常自律性不同于心脏起搏细胞的正常自律性,其膜电位发生了变化。

触发兴奋是另一种重要的发病机制。它发生在动作电位的第三时相,分为早期后除极和延迟后除极。当后除极电位达到阈值电位时,会产生触发动作电位,形成心动过速。可以看出,触发兴奋包括心肌细胞的后电位诱发的触发性心律失常。

通过对室性心动过速的深入了解和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一心脏疾病,为未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方案。深入解析心律失常背后的机制

据研究,EAD(早期后除极)与细胞损伤及创伤相关的心律失常紧密相关,为我们揭示了某些室性心律失常及药物治疗过程中心律失常的潜在成因。EAD现象的背后,涉及复杂的电生理机制,这些机制对于理解和预防心律失常具有重要意义。

DAD(延迟后除极)是一种跨膜电位的阈值下变异,产生于动作电位的第3时相末或第4时相。这一现象并非由Ca2+直接由心肌细胞内流引起Ca2+浓度异常增加导致的瞬时内向电流(ITi)所引发。DAD的范围,受其触发活动的周期时长影响,在周期足够短的情况下,能够产生自主的动作电位。与其说DAD是自律性的表现,不如说它是一种“触发性”现象,依赖于驱动频率,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被触发。实验室中,诸如中毒、低钾血症以及儿茶酚胺等条件,能够诱发心肌组织的DAD,然而临床上的心律失常是否由此引发,尚待进一步证实。

在临床领域,折返是快速心律失常最为常见的发生机制。折返的形成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解剖上或功能上至少存在两条连接近端和远端的潜在通道,形成电信号的传导环路;上述通道中必须有一条出现单向阻滞;未阻滞的通道传输缓慢,给予阻滞通道足够的时间以恢复。当两个通道的传输出现延迟或配合不当时,就会产生持续的向前循环电刺激,导致心动过速。这种回流心动过速可由期前刺激或快速起搏诱发和终止,其发生需要回流环路电生理条件的匹配。这种机制能够解释心脏手术后晚期出现的一些室性心律失常现象。

对于心律失常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心脏疾病的复杂机制,同时也为未来的治疗和预防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随着科研的深入,我们期待着能为患者带来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更精准的诊断手段。

上一篇:脑梗康复肩峰撞击怎么练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