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间皮瘤是怎么引起的
一、病因
石棉接触被认为是间皮瘤发病的主要原因,其影响深远,潜伏期通常超过30年。自20世纪40年代起,全球学者已逐渐认识到石棉与间皮瘤之间的紧密联系。船厂工人、管道工人、焊工、油漆工和建筑工人等职业的发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其比例高达300倍。这种联系在欧洲和美国的实际案例中得到了证实,约有60%的腹膜间皮瘤患者有明确的石棉接触史或在肺组织中发现石棉体。动物实验也显示,接触石棉的动物发生胸膜间皮瘤的少数动物也会出现腹膜间皮瘤。不同类型的石棉纤维对健康的威胁程度不同,其中青石棉的风险最高。
石棉纤维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沉积在胸膜和腹膜。消化道摄入的石棉纤维也能通过肠壁到达腹膜。从接触石棉到间皮瘤的发病,平均时间为35至45年,高峰期在接触后的40年。尽管石棉被认为是主要的病因,但仍有一部分间皮瘤患者并无石棉接触史,这提示我们间皮瘤的成因可能涉及其他因素。文献中提到的其他可能因素包括放疗、二氧化氯接触、SV40病毒感染、氟石接触、结核性疤痕、慢性炎症刺激、放射性物质以及遗传易感性等。
二、发病机制
间皮瘤的发病机制复杂,根据其生物行为和肿瘤侵袭范围,可分为良性和恶性、局限性和弥漫性。大量病例报告显示,间皮瘤可发生在胸膜、腹膜、心包等多个部位,甚至累及睾丸鞘膜。
早期认为间皮瘤源于腹膜表面的两种细胞,即间皮细胞和结缔组织细胞。但最新研究证实其源于单个细胞,即间皮细胞。这种细胞可以分化为两种形式:向上皮细胞和纤维细胞分化。超微结构研究显示,间皮瘤细胞中表现出不同分化阶段的上皮细胞特征。
腹膜间皮瘤根据恶性程度可分为低度恶性囊性间皮瘤、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和恶性间皮瘤。低度恶性囊性间皮瘤常见于中老年女性,常位于盆腔内。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则更多见于育龄女性,预后较好,但有时也会发展成恶性间皮瘤。恶性间皮瘤则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分散生长,同时累及脏层和壁层腹膜,按其形态可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局限型恶性间皮瘤边界清楚,质地坚韧;而弥漫型恶性间皮瘤则表现为腹膜弥漫性增厚,表面呈乳头状、斑块状或结节状,恶性程度高。
在宏观视角下,我们观察到腹膜表面广泛分布着形态各异的肿瘤结节,它们像孤岛一样独立存在,或是集结成串珠状、簇状团块,大小不等,直径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这些结节呈现出黄白色或灰白色的坚硬质地,犹如橡皮一般。到了晚期,腹膜显著增厚,被一层致密白色的肿瘤组织紧密覆盖,使得脏器陷入“冰冻”状态。肿瘤组织与腹部器官紧密相连,特别是消化道,粘连难以分离。腹部器官的腹膜表面被结节性肿瘤覆盖,它们像葡萄一样分布,无论是腹部的隔膜、腹膜、网膜、肠膜、结肠浆膜还是肝脏和膀胱的表面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在病理学研究中,腹膜间皮细胞瘤的一般观察与胸膜间皮细胞瘤相似。这种肿瘤有两种类型:弥漫性腹膜间皮细胞瘤和局限性腹膜间皮细胞瘤。大约75%的弥漫性间皮瘤是恶性的,而局限性间皮瘤则多为良性。弥漫性间皮瘤的特征是肿瘤组织在腹膜的壁层或脏层上形成许多小结节或斑块,随着病情的发展,它们会增厚成片状,覆盖在腹膜的表面,并可能伴随有不同大小的肿瘤或结节。这些肿瘤组织通常是灰白色,质地坚韧,也可能出现冻结、出血和坏死的情况。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肿瘤组织中的纤维组织增生,甚至出现玻璃样变化。肿瘤组织可能侵入肝脏或肠道,但很少深入器官的内部。
腹膜间皮细胞瘤主要有三种组织类型:纤维间皮瘤、上皮样间皮瘤和混合性间皮瘤。纤维间皮瘤由梭形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周围有丰富的胶原纤维。这种类型在局限性间皮瘤中更为常见。上皮样间皮瘤的细胞呈立方形或多角形,常有脉管状或乳头状结构。混合性间皮瘤则包含纤维和上皮两种成分。腹膜间皮细胞瘤的超微结构电镜技术对其诊断具有极高的价值。这些肿瘤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包括细长的刷状微绒毛、巨大的细胞核和突出的核仁等。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也有助于识别间皮瘤和腺癌。细胞角蛋白在间皮瘤中呈阳性反应,而在腺癌中则可能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CEA(癌胚抗原)在腺癌中呈强阳性,而在间皮瘤中则为阴性或弱阳性。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腹膜间皮细胞瘤的病理特点,为后续的诊疗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免疫组织化学在鉴别间皮瘤和腺癌方面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反应结果。我们不能草率地做出最终结论,而必须结合其他诊断技术,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
间皮瘤,这一疾病在某些患者身上会伴随代谢性疾病,如血糖降低等。而在某些情况下,局限性腹膜间皮细胞瘤可能会呈现多囊性,内部包裹着透明液体,其内衬细胞可能是单层立方形或扁平上皮。值得一提的是,间皮瘤主要由四种细胞组成:上皮样细胞、纤维母细胞样细胞、中间型细胞以及原始间叶细胞。其中,上皮样细胞以其丰富的微绒毛为特征,这些微绒毛细长,长宽比例高达10∶1至15∶1,这一比例远超过腺癌中的细胞。围绕窦样隙的瘤细胞周围,这些微绒毛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独特的形态学特征。
在免疫组织化学方面,间皮瘤的染色特征相当复杂。由于原始间叶细胞可以直接或通过中间细胞分化成纤维细胞,这使得间皮瘤对各种免疫组织的化学反应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阳性表达和阴性结果并非绝对,这导致某些腹腔肿瘤,特别是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和上皮性间皮瘤的腺管和乳头状结构难以区分。尽管有研究显示某些免疫标记物如Ber-Ep4抗体对恶性间皮瘤和腺癌的识别有帮助,但在实际诊断中仍需谨慎。特别是对于腹膜后腺癌和腹膜转移性腺癌,Ber-Ep抗体的阳性表现率极高,但同时也需注意其在间皮瘤中的低表达率。
对间皮瘤进行准确的病理诊断需要深入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结果,并结合其他诊断技术如电镜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在做出诊断结论之前,我们必须保持谨慎客观的态度,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