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性斜视应该做哪些检查?

非共同性斜视检查是一种复杂的眼科诊断过程,旨在深入理解和评估眼外肌的功能状态,从而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检查流程及其重要性。

在缺乏特殊实验室检查的情况下,对于伴随颅脑疾病的病例,脑脊液检查可作为必要的辅助手段。非共同性斜视检查的核心目的在于发现受累肌肉、明确诊断,并探讨病变的性质和原因。根据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非共同性斜视的诊断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那些轻微麻痹或病程较长的病例。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我们拥有更多的检查手段,如眼外肌的定性检查和定量检查、视力检查、眼睑运动检查、眼底检查以及神经科辅助检查等。这些检查手段不仅使诊断更为准确,而且为医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在检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针对不同类型的眼外肌麻痹,应选用适宜的检查方法;检查要仔细、认真,而且应注意重复检查;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合作程度选用适宜的检查方法。

一般的检查包括视力及屈光检查、眼睑运动检查和神经科辅助检查。其中,视力及屈光检查非常重要,因为有些麻痹性斜视可能合并弱视或屈光不正。眼睑运动的检查可以揭示一些特定的眼病表现,如动眼神经麻痹合并上睑下垂等。神经科辅助检查则是查明非共同性斜视病因的必要方法,特别是对后天性麻痹的患者。

眼位检查是对各种类型斜视最有用的初步检查。观察眼位可以初步判断斜视的类型和程度。眼球运动检查则是非共同性斜视的主要体征之一,也是与共同性斜视的主要鉴别之点。眼球运动检查包括单眼运动检查和双眼共同运动检查。

非共同性斜视检查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仔细、认真地进行。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检查手段,医生可以准确诊断病情,为患者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积极配合和信任也是至关重要的。两眼共同运动检查是眼科中的重要诊断手段,主要观察各诊断眼位时两眼的协调运动情况。诊断眼位指的是在眼球的六个方向上的固定眼位,每个方向都有对应的配偶肌参与运动。

在进行同向运动检查时,观察眼球在六个方向转动时,是否存在一眼落后或过度,以及斜度是否一致等问题。有时继发配偶肌功能过强,可能会掩盖原有的麻痹肌功能不足。例如,右眼上直肌不全麻痹时,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左眼下斜肌功能明显过强。为了准确诊断,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鉴别检查,如遮盖共同试验和Bielschowsky歪头试验等。

诊断眼位的检查对共同性斜视及非共同性斜视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代偿头位的检查时,需要注意并非所有的非共同性斜视都有代偿头位。对于一些眼外肌麻痹继发共同性后,原来的代偿头位姿势可能会发生改变。

代偿头位测定仪的设计基于头部按X、Y、Z三个轴偏转的原理。在检查过程中,主要观察眉间和下颏的位置变化。遮盖共同试验是一种定性检查法,根据Hering法则设计,用于区别两眼分别注视时斜视度的变化及两眼运动功能是否协调。

复像检查与分析是判断眼外肌麻痹和复视形成原因的重要方法。复视大部分由眼外肌麻痹造成,也可能是小儿共同性斜视的早期症状。对于主诉有复视的病人,应进行全面的检查及分析。复像检查是一种需要患者合作的主观检查方法,适用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年人。

歪头试验是一种简便的检查方法,用于鉴别斜肌和上、下直肌麻痹。在正常情况下,每眼的一条上转和一条下转肌的作用相反且相互平衡。当患者左右歪头时,可以观察患眼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具体的肌肉麻痹情况。

两眼共同运动检查是眼科诊断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眼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具有内旋作用的上斜肌麻痹,其无法对抗上直肌的上转作用,导致眼位呈现上斜状态。若涉及到下斜肌麻痹,以右下斜肌麻痹为例,当左眼处于高位,患者向左肩倾斜时,左眼会内旋,而右眼则会外旋。由于右眼的主要外旋肌即下斜肌的麻痹,导致右眼的次要外旋肌即下直肌功能增强,使右眼下转明显,眼位更低。当头部偏向高位眼侧时,低位眼更低的情况表明存在下斜肌麻痹。

对于上、下直肌麻痹,由于它们不属于主要旋转肌,因此在进行歪头试验时,不会引发眼球旋转运动的明显障碍,也不会导致两眼垂直眼位分离明显加大。

单眼和双眼注视野检查是一种利用弧形周边视野计对眼外肌进行的定量运动检查。通过患者的主观感知来判断麻痹性斜视的方法。检查过程中,患者需固定头部并将下颌放置在颌架上。在检查单眼注视野时,需遮盖健眼,被检眼注视视野计的中心,并使用写有E字的3mm试标,沿不同径线进行检查。正常情况下,单眼注视野上转为35°-40°,下转50°,内、外转均为50°。

双眼注视野的检查方法与单眼注视野基本相同,但患者需佩戴红绿眼镜,并使用一小灯光作为试标。检查时,双眼追随目标,当感觉到复视时,将角度记录在视野表上。该方法适用于轻度麻痹性斜视患者,其目的是为了确定双眼注视野的范围。对于手术后或恢复期的患者,通过比较其不同时期的双眼注视野,可以对手术效果与恢复程度进行准确评估。

被动运动试验,也称为Dunnington-Berke牵引试验或强迫转眼试验等,是一种用于鉴别眼球运动障碍原因的试验。在检查前,需用1%丁卡因进行眼球表面。该试验包括协助眼球转动牵引试验、对抗眼球转动牵引试验、双镊对称牵引试验和肌肉麻痹后的牵引试验等。通过这些试验可以判断眼肌是否粘连、麻痹或痉挛。例如,在协助眼球转动牵引试验中,如仍不能转动,可能表示存在固定性斜视;如转动无阻力,则表示可能存在眼肌麻痹。

这些检查方法都是为了深入了解眼肌的功能状态,为麻痹性斜视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垂直肌肉麻痹的简易诊断方法

一、引言

垂直肌肉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对于其诊断,有多种方法。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简易诊断法,包括Parks三步检查法、Schwarting三点试验、Helveston二步检查法、Urist三步检查法以及Hess屏与Lancaster屏检查法。

二、Parks三步检查法

第一步,观察原眼位时何眼上斜,确定哪条肌肉可能出现麻痹。第二步,检查左右转眼时,何侧上斜加大,以进一步确定可能的麻痹肌肉。第三步,进行歪头试验,阳性为斜肌麻痹,阴性为直肌麻痹。

三、Schwarting三点试验

首先确定哪只眼睛上斜,然后观察斜视度在向上或向视时是否变大,以及在向右侧或向左侧注视时是否变大。根据这三点的变化,可以判断出哪条肌肉出现麻痹。

四、Helveston二步检查法

第一步,向左或向右转眼时,观察何眼上斜或下斜,以确定可能的麻痹肌肉。第二步,将头部向右肩或左肩倾斜,观察何眼上斜,以进一步确定麻痹肌肉的类型。

五、Urist三步检查法

首先确定哪只眼睛上斜,然后观察头部向哪侧倾斜时上斜最轻,以判断是直肌还是斜肌麻痹。通过上视时是否出现A-V现象,进一步确定麻痹肌肉的类型。

六、Hess屏与Lancaster屏检查法

Hess屏检查法是一种具有定量意义的检查方法,可以查出功能不足的肌肉(麻痹肌)及功能过强的肌肉。它通过特定的布屏设计,以及观察红色标记的变化,来协助检查两眼球运动时神经兴奋的相对状态。

在略显昏暗的室内环境中,一项精细的检查正在进行。被检者坐在距离Hess屏半米处,其双眼与屏幕中心的红点齐平,戴着特制的红绿互补眼镜。Hess屏上,红色标记只被戴红色眼镜的眼所看到,而绿色指示灯或棒则只能被戴绿色眼镜的眼所感知。

检查者手持绿色的指示灯或棒,指出Hess屏上红色标记的位置。被检者的任务是在15°及30°范围内指出这些红色标记,并记录下他们所指的位置。随后,检查者会交换被检者左右眼的红绿眼镜,再次进行同样的检查,并详细记录图形。

在分析这些图形时,首先会对比两个图形的大小和形状。由于麻痹性斜视的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因此图形较小的眼即为麻痹眼。接着,根据6个诊断眼位所代表的肌肉进行分析,图形内收表示肌力不足(麻痹),而扩大则表示肌力过强。

还有Lancaster屏检查法,其原理与Hess屏相同,都是利用红绿互补眼镜进行检查。被检者坐在屏前1米或2米处,手持绿光投照灯尝试重合红色视标,记录下15°和30°范围内各点的偏斜度。交换红绿眼镜后,再次进行相同的检查。然后测量移位度数,即为斜视的实际偏斜度。

斜视的定量检查对于观察病情变化、设计手术以及评价手术效果都至关重要。对于麻痹性斜视的斜度测定,采用的方法包括角膜映光法、视野计测量法、三棱镜加遮盖法、三棱镜加Maddox杆法、三棱镜消除复像法等。同视机是斜视定性和定量检查的最常用仪器,通过同视机可以测定自觉斜角和他觉斜角,这是诊断麻痹性斜视、观察疗效及手术前后的主要检查方法。

除了上述检查方法,还有旋转斜度的检查、双眼视功能检查以及肌电图描记法等。这些检查方法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和应用场景,为麻痹性斜视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整个检查过程中,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记录。通过这些检查,医生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恢复视力,重拾生活的信心。肌电波的特性独特,它在眼球休息状态下仍然活跃,甚至在沉睡或状态下才会暂时消失。这是一种生物电现象,深入揭示了眼部肌肉的生理状态。

在眼球运动的科学研究中,扫视运动检查占据了重要位置。眼球运动由四个系统协同完成,其中扫视运动是关键的组成部分。扫视运动包括水平扫视和垂直扫视,是一种快速的反射性眼球运动,不受主观意识的直接控制。它间接反映了眼外肌的肌肉力量,其速度与扫视幅度紧密相关。阅读时的换行动作以及眼震的快相都涉及此过程。

对于扫视运动的检查,我们主要依赖眼电图(EOG)或眼震电图(ENG)来记录扫视运动的幅度。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判断眼外肌的肌力状况。检查方法具体如下:

在水平扫视运动检查中,我们首先在视野计的水平线上安装红灯,通过灯的亮灭来引导眼球运动并记录相关电位变化。受检者坐在固定的支架上,头部稳定,眼球运动幅度限定在特定范围内。红灯的闪光顺序和次数都有严格的标准。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眼外肌的扫视运动速度。

对于垂直扫视运动检查,检查需要在半暗室中进行。检查前需要清洁眼睑皮肤,并在上下眶缘中部放置电极。让受检者的眼球按照特定角度转动,同时注视目标光点。通过记录和分析眼球运动的电位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垂直方向上的眼外肌功能状况。

眼外肌超声活体检查是一种结合声学和雷达技术的诊断方法。通过声波的反射特性,我们可以形成图像,观察人体解剖结构和病理变化。这种检查方法对于了解眼肌平衡和眼球运动功能的恢复非常有帮助,特别是对于手术后的复查。它对固定性斜视无效。

这些检查方法为我们深入理解眼外肌的功能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它们不仅可以用于诊断眼疾,还可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估。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期待更精确、更便捷的检查手段的出现,为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突破。在眼科领域,科技的不断进步带来了诊断的革新。早在1956年,Mundt率先将技术应用于眼科临床,开启了新的篇章。而在我国,工业超声探伤仪在1962年开始被用于检查眼病,展示了超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重要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眼科专用的超声检查仪在1921年设计制造成功,这一里程碑事件推动了眼部疾病的诊断进入新的阶段。到了70年代,Ossoinig首次采用标准化的A型超声测量眼外肌各直肌的厚度,这一技术的使用为眼病诊断提供了更精确的量化数据。

到了90年代,杜源耀采用非标准化的A型超声进行眼外肌的活体测量,这一创新使得眼科医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眼外肌的状况。而在80年代,刘培贞等应用B型超声测量眼外各直肌的厚度,使得眼部疾病的诊断更加全面和细致。但由于肌肉边界回声的复杂性,测量的统计数字一度不够确切。为此,80年代又引入了眼科ABD三用眼科超声仪,与A型超声结合使用,其误差甚至小于1mm。

除了上述技术革新外,CT扫描技术也在眼科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CT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检查系统,是由Hounsfield在1969年研制成功的。这一技术在1972年开始应用于临床检查,经过不断的改进和更新换代,已经成为眼科,尤其是眼眶和神经眼科疾病不可缺少的诊断仪器。高分辨CT机的出现,为眼科医生提供了更为清晰、准确的图像信息,大大提升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眼科领域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从最早的超声检查到如今的CT扫描,这些先进的技术为眼科医生提供了更为准确、全面的诊断信息,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上一篇:内分泌性激素六项有哪六项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