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包虫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细棘球绦虫的征途:从卵到成虫的世界
细棘球绦虫的旅程始于一颗微小的卵。这些卵随着宿主的粪便污染食物,被人类或其他动物(如羊、猪、牛等)摄入。在宿主的消化道中,卵壳在强酸的胃液作用下孵化出六钩尾幼虫。这些幼虫不甘于此,它们要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最终抵达门静脉系统,涉及肠膜、大网膜和肝脏等多个器官(图1)。
其中大部分尾虫(约75%~80%)停留在肝脏中,少数英勇的六钩尾则选择继续前行。它们穿越肝脏,进入小循环,最终抵达肺部(约占8%~15%)。在这湿润且营养丰富的环境中,六钩虫迅速生长,发育成包虫囊肿。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半年时间,囊肿长度可达1~2cm。由于肺组织的特性,如组织疏松、血液循环丰富以及胸部负压吸引等因素,六钩虫在肺部的生长速度甚至超过了肝肾,每年可增加到原体积的1~2倍,达到2~6cm左右。囊肿最大的可达20cm,囊液重达3000g以上。
包虫囊肿包括外囊和内囊。内囊虽然只有1mm的厚度,但却能承受高达13.3~40kPa(100~300mmHg)的压力,这让它极易破裂。内囊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生发层,非常薄,能分泌无色透明的囊液,产生大量的子囊和寄生虫头部。如果这些部分脱落,就会形成虫沙。外囊则是人体组织对内囊的反应形成的纤维膜,包裹在内囊周围,厚度约为3~5mm。内外囊之间有着潜在腔隙,没有液体和气体,也没有粘连。
在肺部,肺包虫囊肿更多地出现在右肺,尤其是下叶。右肺血流量略多,与肝脏相邻,两者之间有丰富的淋巴管。这可能是右肺更容易出现包虫囊肿的原因。大多数囊肿是单发的,占65%~75%,但也有17%~22%的病例是2~3个一边或两边的多发囊肿。肺、肝并发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占到了13%~18%。
作为宿主的你我,必须时刻警惕这个悄无声息的入侵者。了解它的旅程、了解它的习性,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一寄生虫病的传播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