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有哪些症状
心脏猝死的临床过程是一个复杂且危险的状况,大致可分为前驱期、发病期、心脏骤停期和生物学死亡期。
在前驱期,许多患者在心脏骤停前有几天至几周甚至几个月的非特异性症状,如心绞痛、气急或心悸加重等。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脏疾病的独有表现,但却是心脏病发作的重要预警。数据显示,约半数的心原性猝死者在猝死前一个月内曾出现相关症状,但主诉往往与心脏无关。在医院外发生的心脏骤停中,约四分之一的患者在心脏骤停前心绞痛或气急症状有所加重。前驱症状仅仅提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不代表特定的心原性猝死亚群。
进入发病期后,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通常不超过一小时。典型的表现包括长期或急性心绞痛、急性呼吸困难、心悸、持续心动过速等。若心脏骤停立即发生且无预先警告,那么它与心原性和冠状动脉病变高度相关。通过连续心电图记录可以发现,在猝死前几小时或几分钟内心电活动发生变化,其中心率增加和室性早搏恶化最为常见。
进入心脏骤停期后,患者会完全丧失意识。这一阶段若不立即抢救,几分钟内患者将进入死亡期,自发逆转的情况很少。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包括心音消失、脉搏和血压无法测量、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暂抽搐等。如果能及时适当地抢救,仍有复苏的可能。复苏的成功率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复苏开始的迟早、心脏骤停发生的地点、心电活动异常的类型以及患者的心脏骤停前的临床情况等。
进入生物学死亡期后,从心脏骤停到生物死亡的演变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时心电活动的类型和心脏复苏的及时性。如果头6-8分钟内没有进行心肺复苏,预后很差。心脏复苏后的住院期死亡最常见的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心脏猝死的临床过程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和及时干预的紧急状况。了解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及其临床表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防心脏猝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