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胶质瘤的治疗方法
一、治疗篇
在面临颅内压低、边界不清的实质性肿瘤的挑战时,放射治疗是首先的选择。这些肿瘤常常存在于脑干的隐蔽之处,治疗的总放射量需要精准控制,通常在50至55Gy之间。一旦超过这个剂量,可能会导致放射性坏死,尤其是在局部脑干肿瘤的情况下。令人欣慰的是,放疗后,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都有所改善,虽然缓解期一般不超过8个月。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简单放疗的五年生存率已经显著提高,最高可达40%,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进展。
对于那些突出于脑干表面或存在囊性病变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手术的主要目标是缓解对脑干的压迫,恢复脑脊液循环的畅通,同时明确肿瘤的性质。在显微镜下,我们尽可能地切除肿瘤,且不增加神经功能的损伤。术后,患者通常会接受放疗作为辅助治疗。在手术过程中,我们会密切监测脑干的神经功能,并使用超声波吸引器(CUSA)和激光(Laser)等先进工具来切除肿瘤,以减小术后并发症并降低死亡率。早年,手术检查47例,活检5例,部分切除35例,大部分切除6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1个月的死亡率高达17%。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广泛应用,手术死亡率已经降低到1%以下。随着神经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脑干不再是手术的禁区。对于外部生长型、囊性型以及某些局限性和颈延髓交界性的肿瘤,手术后无需其他辅助治疗即可获得较长的生存期。对于内部浸润性肿瘤,手术无法进行,主要依靠放疗。
至于化疗,虽然有些人对不能切除的儿童脑干肿瘤在放疗后尝试联合化疗,使用的药物有长春新碱、卡莫司汀(卡氮芥)、洛莫司汀(环己亚硝脲)、氟尿嘧啶等,但疗效并不确定,因此并不是临床常规的治疗方法。
二、预后展望
脑干胶质瘤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肿瘤的病理性质、部位、大小以及手术技术和术后辅助治疗等。根据Kim 1980年的报告,对63例脑干肿瘤患者进行了放疗(剂量大于50Gy),3年生存率为40%,5年生存率为35%,而10年生存率则为28%。Packer在1990年报道了31例脑干胶质瘤患儿接受了放疗(剂量为72Gy),其2年生存率为32%。由于治疗方案的不同,生存率的报告也各不相同。但儿童脑干胶质瘤的预后较差已被广泛认同。
尽管预后有时并不理想,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仍在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期为患者带来更长久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质量。